定海:开工首日 一起聆听黄宝妹讲述杨树浦驿站的红色故事
发布时间:2021-02-20     文章来源:定海桥畔     关键字:光明之源;红色光辉;珍贵印记

  新的一年,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让我们等不得,我们将用创新、智慧,写下时代答卷的生动注脚。

  新的一年,日益增长的人民需求,让我们拖不得,我们将用改革、发展,增添时代答卷的厚重分量。

  新的一年,日升月恒的百年征程,让我们慢不得,我们将用务实、大爱,绘就时代答卷的最亮底色。

  ——中共杨浦区委书记 谢坚钢

  定海,是沪东地区百年工业的启航地,是红色工人运动的燃起点。1920年,陈独秀发表了《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的问题》的檄文,开启了红色工运的百年历程。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们将拧成一股绳,鼓足一股劲,不忘初心向前跑。在开工首日,让我们以杨树浦驿站的红色印记为基底,用一代劳模黄宝妹的声音回顾定海的红色故事,传承这片土地上永不磨灭的革命精神。

  黄宝妹

  原上海国棉十七厂纺织女工。

  历任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第五届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2次)、全国纺织工业部劳动模范(2次)、全国青年积极分子(2次)、上海三八红旗手、上海市劳动模范(5次)。

  我们现在所坐的地方以及眼前的新栈道之前都是这个输煤桥的一部分,经过了改造,变成了游客休息的地方和通道。坐在这个望江的看台上,我们来讲一段杨树浦的历史。

  杨树浦原来是一条河的名字,杨树浦滨江因水利交通的便利,1910 年,筹建了远东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回顾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发展的原动力是工业化,工业革命改变了城市革命的内涵,世界上不少城市的发展都是依傍于江河,这些江河也因城市而闻名于世,像泰晤士河至于伦敦,在上海也有一条这样的母亲河,那就是黄浦江,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迫开放,当殖民主义者从外洋进入黄浦江,先是在外滩一带建造码头,而后在沿岸建造洋行,设置工厂。

  1869 年,杨树浦路的建造,水利交通的便利加之陆路交通的畅通,一时间,不仅外国商人,许多中国商人也在这里建厂置业,到了1937 年,杨树浦路两侧的工厂栉比鳞次,外资工厂57 家,民族工业307 家。

  为了保障工厂的运转,公共市政建设也紧随而来,杨树浦发电厂、杨树浦水厂、东区污水处理厂、杨树浦煤气厂也都在这里落成。

  2019 年10月1日,杨树浦发电厂3 号煤炭运输站经由杨浦滨江总设计师章明团队改建完成并开放,成为今天的杨树浦驿站发电厂党群服务站。改建后的驿站保留了许多过去的工业遗存。大家转身,在玻璃门后,一条长长的传输带,也就是我们在室外看见的如同加长型滑梯一样的装置。这个装置将水路运达的煤炭运送厂区锅炉,进行火力发电。

  让我们一起走进,杨树浦发电厂背后的故事。

  杨浦区杨树浦路2800号是杨树浦发电厂的旧址,也是王孝和烈士塑像的所在地。

  王孝和烈士塑像位于杨树浦路2800号杨树浦发电厂内,建造于1989年,占地面积100平方米。

  王孝和(1924—1948),浙江鄞县人。在上海励志英文专科学校读书时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4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由党组织安排进杨树浦发电厂工作。1946年,在“上电”工人“九日八夜”罢工斗争中表现出色,当选为厂工会干事、工会常务理事,为维护工人利益,不顾特务威逼,领导工人与厂方斗争。1948年4月被捕,备受重刑,威武不屈,以监狱与法庭为战场揭露国民党的罪恶。同年9月30日,在上海提篮桥监狱被枪杀,时年24岁。

  为纪念王孝和烈士,1989年,杨树浦发电厂在广场上建造王孝和烈士塑像。

  杨树浦路2800号是上海工部局电气处新厂旧址,它位于如今的上海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杨树浦发电厂内,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厂内现存有20世纪初建造的办公楼、机房、取水口等6处工业遗址。

  一、不夜城的光明之源

  1882年,原工部局秘书长立德尔成立了上海电气公司,公司在虹口建立发电厂,厂址位于今南京东路江西中路路口,这是中国第一家发电厂。1882年7月26日下午7时电厂开始供电,外滩、南京路、百老汇路(今大名路)三条主干道上的15盏弧光灯同时发光,从此上海有了“不夜城”之称。

  1893年,公共租界工部局以6.61万两白银收购了上海电气公司,成立了上海工部局电气处。20世纪初,上海工商业不断发展,原先的发电不能满足上海日渐增长的用电需求,1911年,工部局电气处选址杨树浦沈家滩建设新的发电厂,于1913年4月12日建成,开始馈电。该厂位于杨树浦,故称之为杨树浦发电厂。以后多次扩建,至1923年时已成为当时远东最大的火力发电厂。

  1929年,上海工部局将其所管理的全部电气事业以8,100万两白银的价格售予美商,工部局电气处自此更名为上海电力公司。此后上海电力公司不断向沪西越界供电,当1935年时已占有全上海80%的供电量,1936年全年发电量达8.71亿千瓦时,长期维持着几乎整座不夜城的光明。

  二、工人运动的红色光辉

  杨树浦发电厂带给上海这座城市的光明并不止于电力。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饱受内忧外患的折磨,坐落在租界边缘的杨树浦发电厂正处在历史的浪峰之上。在上海的革命历史中,工人阶级作为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历来是一股重要力量。自上海工部局电气处时期起直至解放后,杨树浦发电厂的工人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国民党政府当局进行了长期的英勇斗争。

  重燃都市之光 —— 陈毅市长指挥抢救杨树浦电厂

  1925年发生的“五卅”惨案后,杨树浦发电厂的2000多名中国工人参与了长达99天的大罢工,他们的不懈斗争迫使工部局接受了工人们提出的条件。在随后1927年3月21日周恩来等人领导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中,亦有一百多名电厂工人参与了战斗。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了发电厂,次年11月,电厂的英美籍技术和管理人员被日军关押,于是中国人员接替了电厂的生产管理工作。1943年9月,日本华中水电公司接管电厂,更名为华中水电公司上海电气支店,拆卸厂内设备、疏于管理,电厂年发电量降至原来的三分之一。在这一段灰暗的时期,电厂工人们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在维持电力供应的同时也反抗着日军的奴役统治,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1945年抗战胜利后,电厂交还美商经营,经整修后发电能力迅速恢复。

  解放前夕,杨树浦发电厂也曾涌现出一批革命先锋。1948年2月,上海申新九厂工人大罢工被国民党政府血腥镇压。在白色恐怖之中,电厂工人、共产党员王孝和挺身而出,领导电厂工人支援申九工人、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1948年4月21日,王孝和被密谋逮捕,他在狱中受尽折磨却坚定不屈,同年9月30日英勇就义。王孝和烈士以生命捍卫了革命信念,在黎明到来之前抛洒了鲜血。

  在上海解放前夕,电厂工人继承了王孝和烈士的遗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保护电厂、维持上海的电力供应。1950年2月6日,杨树浦发电厂遭到台湾国民党当局出动17架美制轰炸机投下15枚炸弹轰炸,30名工人被炸死、大量设备严重受损甚至被炸毁。电厂工人化悲痛为力量,与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学生一起清理现场,仅用42小时5分钟就恢复了发电,将光明还予上海。

  三、关于烟囱的故事

  杨树浦发电厂曾有一座高达105米的大烟囱。它就像屹立在黄浦江边的一座航标灯,远洋轮船一进入吴淞口,船上的乘客一看见它便知抵达了上海。那座老烟囱建成于1941年,是当时发电厂为高温高压锅炉专门配备的,外部是美国进口的钢板,内部衬有耐火砖。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傲视上海滩的高度使它成为了当时上海的地标性建筑。

  后来杨树浦发电厂分别于1979年和1998年又新建了两根180米高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烟囱,而老烟囱也不再像从前那样鹤立鸡群了。2003年,曾经是上海最高建筑物的老烟囱被拆除了,它的底座被收藏在上海历史博物馆。

  半个多世纪里,这根在阳光下泛着银光,散发着一种冷峻之美的大烟囱成为许多上海游子心中挥之不去的青春记忆,著名导演史蜀君将之温情地比作“村口的老槐树”,守护着世代生活的家园,召唤着游子归家的方向。

  老烟囱的拆除引来了上海市民的一片惋惜之声,于是在杨树浦电厂今后的规划中,上世纪建造的两根烟囱被保护了起来。尽管现在它们的历史并不长,但在今后的时光里也将是上海工业发展的珍贵印记。

  为配合国家能源政策的调整和环保要求的提高,实现节能减排,上海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杨树浦发电厂的2号发电机组已于2010年12月18日停止运行。从1911年上海工部局电气处兴建江边电站,到2010年末,杨树浦发电厂关停发电机组,杨树浦的工业遗址见证了上海百年的兴衰荣辱,维系了上海百年的不灭光明。不夜城的光明由此而始,却不会就此而终。

  从陈旧到摩登,从厚重到轻快,从工业文明遗迹到城市精神象征,是杨树浦发电厂发生的蜕变。

  如果你也想要了解那段历史,感受杨树浦发电厂背后的故事,就来杨树浦路2800号逛逛吧。

返回顶部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