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聚焦 当前位置:上海文明网>徐汇文明网>徐汇聚焦
徐汇:“留改拆”让人文气烟火气和谐交织
来源:徐汇文明网   时间:2018-10-19

永嘉新村为打造衡复风貌样板小区,改造升级小区环境,保护修缮23幢优秀历史建筑。文汇报记者袁婧摄

  翻开任意版本的上海城市指南,徐汇区的衡山路—复兴西路历史风貌保护区都是体味上海风情必去的“打卡”地。高大梧桐掩映之下的衡复历史风貌区,魅力独特,但岁月砥砺下的老建筑对于真切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而言,却没有看上去那么美——斑驳老旧的砖墙,几家人家合用的逼仄厨房和卫生间等等,不仅与“风貌”二字相去甚远,也平添不少生活的烦恼。

  对于历史风貌区,如何在旧日的记忆和舒适便利的现代化生活中之间寻到一条城市更新之路?在上海“留改拆”并举推进旧住房综合改造进程中,衡复历史风貌区内的永嘉新村提供了一种可操作的方式——在保护修缮历史建筑和社区综合治理的同时,结合“大调研”引入多元化力量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传承人文气息,通过“软硬兼施”的治理,打造衡复风貌样板小区。

  “留”住老建筑之美

  位于徐汇区永嘉路乌鲁木齐路的永嘉新村,是衡复历史风貌保护区内最大规模的成片保护住宅,建于1947年,原为交通银行职工宿舍,属现代式花园公寓里弄住宅,被列入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小区总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共有23幢房屋。

  步入永嘉新村,这个尚处于旧改进程中的小区却不见漫天灰尘,建筑材料堆放井然有序,百余名工人扎在小区各处忙着进行瓦屋面翻修、木屋架排查、外立面和门窗修缮等工序。遵循“修旧如故”原则,永嘉新村请来专家把关,种种老建筑之美得以再现:比如费时费工的水泥拉毛墙面、四坡红瓦屋顶,就连外墙勒角处不起眼的红砖,也先是被同色砖粉细细填平,再以水泥平勾缝……

  “确实是以前的样子。”八旬高龄的老居民吴石生连连慨叹。

  与保护修缮同时进行的,还有多部门联合的社区综合治理:绿化、公共设施进行了调整改造,垃圾库房改造升级为能够自动破袋、满溢传感的智能化垃圾箱房,智能化无人管理非机动车棚、智能充电桩、烟雾报警器等年内都将一一落户。

  “再结合永嘉路风貌整治和业态调整,希望把这里整个区域打造成宜居示范区。”徐汇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副局长袁晶告诉记者。

  “改”出生活的“里子”

  打造风貌区宜居生活,既要存续历史,也不能以牺牲居民生活质量为代价。

  “永嘉新村旧改‘既要面子,更重里子’,事关民生的‘里子’问题,是此次修缮的重中之重。”徐汇区房管局历史建筑保护办公室主任周俊慈介绍,修缮的重点之一就是解决这里砖木结构老屋的安全隐患,比如为了解决居民最“急难愁”的房屋漏水问题,此次屋面翻新采用全新防水整材,使用寿命可达30年。此外,由于历史原因,永嘉新村住房多为拆套使用,修缮就深入到建筑内部的居住环境,对木楼梯、合用厨卫等进行翻新整修。

  “宁可慢一点,也要将扰民程度降到最低。”袁晶表示。配合修缮,房管部门还引入风貌区历史建筑巡查队伍,每日定点巡视,加强制度化、规范化历史建筑监督管理。

  徐汇区房管局提出的“三增”保护原则也在这里得到了生动的注解:绿化面积增加了,新设的健身区等公共空间也将落地,而承载文化功能的“城市之光”公共艺术空间,则传承着历史文脉和市井生活的点滴。

  “拆”出一个家门口的艺术空间

  “走!去门口看看。”永嘉新村居民谈起小区历史,每个人都无比自豪又热情地邀请记者。究竟看什么?原来,在永嘉路578号的小区门头,原先开墙破洞的违法经营被取缔,通过微更新方式,为居民腾出一个身边的公共艺术空间。

  这个“城市之光”展厅带着红砖墙、黑铁窗的“永嘉”特征,已先后举办《“来自法国的上海人”赉安洋行建筑作品在徐汇》《“梧桐秋意”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摄影大赛作品展》。眼下,《新村的老故事1947-2018》正在进行中,永嘉新村的老居民们兴致勃勃地翻箱底找出旧相册、老物件,共同打捞时光中的老故事。

  其中有不少照片就出自吴石生之手,他的母亲当年是交通银行职员,“银二代”的他在永嘉新村度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岁月。如今,他家的厨房刚刚修葺一新,经加固的消防楼梯也恢复了原貌。出于对这里的爱,吴石生用相机记录下永嘉生活的点滴片段,比如这里种植的200多种植物,比如新村里的新鲜事、新面貌。他还组织成立了永嘉新村摄影爱好者沙龙,自编教材十余册,义务教居民摄影。

  在永嘉新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范小玲看来,家门口的这一公共艺术空间,有效增进了居民对社区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下一步,街道还将继续通过第三方管理、志愿者培育等途径,提升公共文化空间运营水平,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

  记者手记

  修旧如旧,留住可感知可触摸的城市记忆

  探访永嘉新村,会真切地感受到“留改拆”在兼顾历史风貌传承和居住环境提升的同时,平添出的一分人文情怀。传承历史风貌,不仅仅是“修旧如旧”,更是提供一种可感知可触摸的城市记忆。

  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永嘉新村居民对于家门口 “城市之光”展厅的骄傲和自豪。在这里,除了有翔实的历史建筑资料和影像,居民口述史和日常生活的记忆也被仔细珍藏。比如,有老居民夫妇时隔25年后在同一个楼道口、摆着同样姿势的合影,阿姨身上还穿着当年同样的套装;比如,永嘉新村居委会主任鲍海腾生于斯长于斯,老照片里,3岁的他踩着三轮车在里弄穿行,如今他的工作和生活依然情系于此……

  参观者中,不时可以看到提着菜篮子的阿姨,或带着孙儿辈的老居民,更有不少中外游客在此驻足。历史建筑的人文气息和生活的烟火气交织,构成了关于历史文化风貌区最为生动的模样。(信息来源:文汇报 周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