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聚焦 当前位置:上海文明网>徐汇文明网>徐汇聚焦
上海:追寻红色印记 构筑精神之旅
来源:徐汇文明网   时间:2018-10-10

  刚刚落下帷幕的2018年上海旅游节中,红色旅游成为一大关注点。

  参观者的爆发式增长、沉浸式体验的备受青睐、红色文化底蕴的深入挖掘……交织出当下上海红色旅游红红火火的现象。

  上海的红色旅游为什么这样“红”?透过“红”的现象,如何更好实现红色旅游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使之成为一种精神之旅?这是想要更“红”的上海红色旅游所需要思考的命题。

  100万的“爆款”背后

  发生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火爆与挑战、改变与深思,都是对上海红色旅游发展现状的折射,值得一一探究

  站立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进口岗,每天迎接着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保安江师傅直观的感受是:“我在这里工作6年多了,今年的参观者最多,特别是七八月份的时候,大门口的队伍排得很长。”

  “今年的参观者最多”这个直观感受,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徐明那里,转换为具体的数据。“今年,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参观者爆发式增长,单日的接待量屡创新高,特别是‘七一’前后,单日接待量突破1万人次的就有好几天。据统计,整体接待量比往年增长150%。”

  8月25日上午,自河南郑州远道而来的刘凯,踏入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大门,成为一名特殊的参观者——“欢迎来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您是我们今年第100万名参观者”。

  一大会址纪念馆迎来了特殊的一瞬间——建馆66年来,年度参观量首次突破100万人次。

  100万的数字,说明了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吸引参观者接踵而至的红火现状。在徐明看来,一大会址纪念馆是独一无二的红色资源,因而具有独一无二的红色魅力。“来这里参观的,不仅是广大共产党员,还有许多海内外游客。”

  100万的数字,更意味着压力与考验。纪念馆展厅面积不足1000平方米,原先设计的单日承载量为3500人次。面对今年以来几乎每个开馆日参观量均超过这一数字的新情况,馆方迅速制定大客流接待工作方案,以确保安全底线;挖空心思推出“十项服务措施”,以精细化服务优化观众的参观体验。增设预约通道,增加定时讲解,增添排队时间提示牌;准备防暑和急救用品,雨天限量提供雨衣;考虑到不少外地参观者是携带行李前来的,“螺蛳壳里做道场”挤出一个大件行李临时寄存点……

  观展现场越是“火爆”,工作人员越需要冷静的深思。徐明坦言:“面对大客流多元化的参观体验、学习需求,我们的展陈理念、内容设置与表达手法如何更好地与之匹配,这是我们深感压力的地方。”参观者熙熙攘攘,他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究竟看到什么、体验什么、获得什么,其实各有不同。对纪念馆来说,透过人来人往的红火现象,去深入地思考如何更好实现红色旅游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是一个更深刻而必要的命题。

  一大会址纪念馆这个引人瞩目的红色起点,作为上海红色旅游一个独一无二的标志,它的火爆与挑战、改变与深思,都是对上海红色旅游发展现状的折射,值得一一探究。

  收录上海红色史迹最全的地图

  上海丰饶且与众不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上海红色旅游的红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统计,参观者呈爆发式增长,是上海各大红色革命纪念馆共同的特征。

  在采访中,“人流不息”与“络绎不绝”这样的词,交替出现在各大纪念馆工作人员的介绍中。与之相应的数据是,2018年,位于老成都北路上的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高峰时日均接待量超过4000人次;位于四川北路上的中共四大纪念馆,“七一”前后单日接待量超过7000人次……

  业界分析认为,上海丰饶且与众不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上海红色旅游的红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早在2005年,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研究室等部门即联手系统性地发掘梳理上海的红色文化资源。截至目前,上海革命遗址遗迹总数为657处,其中革命遗址456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

  在发掘梳理的基础上,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和开发利用力度。据市旅游局局长徐未晚介绍,2016年至今,市、区两级部门累计投入各类资金约7.7亿元,一批纪念场馆建成开放,一批纪念场馆改造升级,18处已消失的中共早期在沪革命遗址集中设立了纪念标志。

  一份于2018年7月1日问世的 《上海红色文化地图》,集中标注了上海最新确认的387处红色文化资源。那些携带着红色记忆的地标,“勾勒出一座光荣之城的红色带宽”,似乎象征着上海红色文化一个静谧而热烈的呼唤——穿越历史的风云,赴一场红色之旅。

  这份红色文化地图的亮点在于:它是收录上海红色史迹最全的地图,可以让市民和游客对上海的红色风貌一目了然;可通过扫描二维码浏览或下载地图,纸质版与线上版彼此呼应。有媒体这样评价说,“在中国共产党梦想起航的地方,人们追寻革命火种、赓续红色血脉,有了按图索骥的蓝本。”

  历史上,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在上海烙下红色痕迹,无数仁人志士和革命先烈在上海留下英雄足迹……这些红色印记历经沧桑,静静地散落于上海的街头巷尾,有的举世闻名,有的鲜为人知。

  近年来,上海对这座城市里红色印记的追寻,马不停蹄。这指向的,是上海“大力发展城市红色旅游,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红色文化品牌”的具体目标;也是上海进一步弘扬红色文化,使之“成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坚实根基”的更高定位。

  对标这样的目标与定位,上海将继续做好红色资源发掘保护工作,重点对《布尔什维克》编辑部旧址、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张闻天故居、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等具有重要价值的革命史迹进行保护和修缮。推进上海红色历史资源数据库和上海革命历史文献资源库建设。将加紧编制《上海市革命遗址保护开放利用条例》,对革命遗址遗迹进行分类梳理,让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开放“有例可循”。

  在这些由具体工作和措施累积而成的基础上,专家指出上海红色旅游的发展还需要更多与时俱进的思维、不断创新的表达。

  红色纪念地有望达1000处

  回望历史,我们看到,红色文化伴随着上海这座城市成长的各个阶段,而红色历史的完整性正是上海文化的一大特色

  学术界的调查研究,为上海的红色旅游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开阔的视野。

  2018年6月30日,第二届“上海:党的诞生地”学术研讨会上,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发布了一个消息——根据调查研究,现基本确认的上海红色纪念地有望达1000处。

  这几年来,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上海“红色风景线”的实地调查与学术研究,让一批不为人知的红色遗址穿透时光的尘埃,为今天的人们展示出深沉的模样。

  苏智良介绍说:“我们团队这次新考订出的红色景观有唯一性、稀缺性的特点。一些红色遗迹,虽然在史料典籍中有所记载,但此前并未引起关注和重视。”例如,1921年在上海入党的张人亚是上海银楼学徒,后任苏区中央出版局局长兼代中央印刷局局长。这次调查,新发现了张人亚在南京路老凤祥银楼当学徒和1922年任金银业工人俱乐部主任期间开展的革命工作以及相关革命遗址。

  此次新考订的红色景观,包括有左尔格情报小组的活动旧址、上海地下党秘密钱庄、中共协助建立二战中最出色的南市难民区等等,它们和那些已知的上海红色纪念点,共同构建了一个更为丰富的上海红色历史图景或红色风貌。

  作为学者,苏智良的研究显然侧重于上海红色风貌中所蕴藉的文化力量:“上海因其近代独特的城市格局和历史文化,成为中国革命者的聚集地。回望历史,我们看到,红色文化伴随着上海这座城市成长的各个阶段,而红色历史的完整性正是上海文化的一大特色。”

  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许多相关部门把红色纪念点如何进一步实现历史和现实纽带的作用和价值,视为工作的一个重要着力点,纷纷予以尝试和努力

  红色风景线,是上海人文底蕴里厚重而深沉的部分;对红色景观的保护与开发,则与现代都市文明之发展相得益彰。苏智良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红色景观作为承载历史和现实之重要纽带,其作用与价值需进一步得到体现。

  在上海红色旅游的发展过程中,这种作用和价值的体现,恰恰十分重要又颇具挑战性。但可以看到,一些思考和探索已在进行。

  在一大会址纪念馆,思考和探索表现为一个“初心大课堂”的打造。徐明介绍说:我们希望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参观的场所,而是通过多样化的展览、活动、党课等形式,打造成为一个大课堂。这里是中国共产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是承载中国共产党初心的地方,希望也能够成为一个传递初心的大课堂。

  为此,2017年,一大会址纪念馆与多家单位合作,首度推出情景党课创新模式,由媒体人和讲解员担任主讲,以实景表演和朗诵的形式,引领观众追忆中国共产党在此开启的伟大征程。这样的党课,以身历其境的方式,激发当代人对历史的感悟。

  2018年,在《点亮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文物史料展》开幕式上,馆方做了一个意义深远的动作——向“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学术委员会”首批专家代表颁授聘书。目的很明显,希望权威的中共创建史研究专家和文博、文物、展陈等领域的专家们,合力为纪念馆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的底蕴提供智力支持。

  在虹口区,思考和探索表现为一个“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的设想。虹口区现有87处红色历史旧址遗迹,中共四大、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等都在这里举行;周恩来、瞿秋白、鲁迅、茅盾等革命先驱和左翼文化名人在这里留下了身影……

  以此为基础,以中共四大纪念馆为重点,虹口区计划分类梳理和研究区域内红色文化、海派文化等遗迹,运用新媒体技术讲好故事。值得关注的是,目前虹口区正在筹建上海红色文化研究会,策划开发“茅盾小道”等6条红色主题旅游线路,推进红色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不断充实打造一个属于虹口的“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当然,这样的思考与探索远不止于这一家纪念馆和一个区。今天,上海的许多相关部门都把红色纪念点如何进一步实现历史和现实纽带的作用和价值,视为工作的一个重要着力点,纷纷予以不同的尝试和努力,但从客观上来讲,其成果究竟怎样尚需时间的检验。

  讲好故事和注重体验

  一是要讲好故事,增加红色旅游的吸引力;二是要注重参观者的体验,提供更丰富、多元、有时代感的表达

  梳理红色资源、挖掘文化内涵之后,如何使得上海的红色景观及其内在价值,可以更好地被知晓、被解读、被传递?或者说,怎么让上海的红色旅游更“红”?服务的规范化是必要基础,目前上海已经开始研究、制订《上海市红色旅游基地服务规范》,为上海红色旅游的发展“护航”。业内专家建议,发展红色旅游需要打造一个设施完善且构造合理的综合服务体系。在充分了解游客真实需求与期待的基础上,各大纪念馆要以全方位的服务满足游客的体验要求,运用“互联网+”从空间和时间的多维角度设计红色旅游景点。

  市旅游局市场处处长沈超认为,其中更重要、更具挑战性的是两件事:一是要讲好故事,增加红色旅游的吸引力;二是要注重参观者的体验,提供更丰富、多元、有时代感的表达。

  此前备受媒体关注的“发现之旅”,可以视为上海正在积极实践的一种表达。

  回到1921年的上海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去年上海旅游节期间,上海推出首条发现之旅——“中共一大·回到1921”。这是首条基于互联网的沉浸式红色旅游线路,沿途涵盖一大会址纪念馆、石库门优建筑群、上海老字号等地标。有趣的是,“发现”的过程充满故事性、体验性和互动性,参与者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密室逃脱等时下流行的形式,经历一番“回到1921年的上海”的红色体验。

  今年6月,全新主题的发现之旅“中共四大·力量之源”,则围绕中共四大纪念馆,将红色记忆与慢游上海结合起来,开启“红色三公里”体验。参观者身负“特殊使命”,用脚步丈量四川北路沿线的红色景点,通过答题闯关、在线互动等形式,重温那段热血岁月。

  调查显示,国内红色旅游发展近年来呈现两个趋势:一、红色旅游的目标受众趋于年轻化;二、一线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红色旅游的普及率更高。其中,年轻化的趋势正是部分得益于今天红色旅游的体验方式越来越具活力。例如,发现之旅的一个重要承载地中共四大纪念馆的副馆长童科介绍说,这几年来该馆通过“新青精”即创新、青年化、精细化服务和精致的展陈,提供鲜活的红色文化内容,吸引了更多“90后”和“00后”们来探索和体验。

  超过八成游客是年轻人

  创新红色旅游的表现方式,将严谨的历史文献和鲜活的互动体验有机结合,可以说为上海的红色旅游增添了一份时尚活力

  今年上海旅游节期间,第三条发现之旅“龙华精神·英雄之城”在龙华烈士纪念馆启程。

  作为上海红色文化版图中的一个重要地标,龙华烈士纪念馆对于沉浸式体验的尝试,早已有之。2017年,该馆重新布展后,一改原先“图片+资料”的单一形式,设置了多个大型多媒体互动展项。比如,在介绍五卅运动的区域,参观者站在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互动屏幕前,就可以将自己投影到游行队伍中。

  纪念馆展出的党创建时期的重要人物俞秀松的日记,为国家一级文物。参观者点击展柜玻璃屏,日记的部分内容便会投射在电子屏幕上,跃入眼帘。馆方还根据日记内容专门拍摄了几则短片,还原俞秀松当年重要的革命活动和故事。比起一本静止的日记,这样有视频、能翻开的动态日记,无疑更具吸引力。

  从单一到多元,从静态到活态,改变的背后,是全新改陈布展时龙华烈士纪念馆副馆长笪炜面对媒体道出的初衷:“大量引入多媒体技术及新颖的展陈方式,可以让展览可看、可触摸,让观众自愿在馆内停留,并对英烈故事记忆深刻。”

  承担发现之旅产品开发任务的上海红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发现之旅项目策划人刘畅尹,在龙华烈士纪念馆读到先烈们的日记、书信时,落泪了。“那些文字所表达的情感、理想、价值观,具有穿透岁月的力量,应该让今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知道。”到目前为止,三条发现之旅吸引了大量团队游客报名参与,其中超过八成游客是“80后”“90后”。年轻的游客认为,发现之旅的体验可以超越时空的界限,感受更鲜活的红色历史。

  而线路的设计者也以年轻人为主。为了设计线路,他们深入历史的细节,与那些可歌可泣的革命人物一再相逢。“90后”设计者吴柳艳和杨敏芳共同的感悟是,历史里有许多有意思的细节,可以通过现代的方式传递给今天的年轻人。而反复琢磨设计线路的过程,对她们来说就是一堂生动的“红色历史课”。

  创新红色旅游的表现方式,将严谨的历史文献和鲜活的互动体验有机结合,可以说为上海的红色旅游增添了一份时尚活力。上海光明乳业团委负责人方翀在体验之后,“发现”了发现之旅的妙处:“沉浸式的旅行体验,让游客从历史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

  如何成为一种精神之旅

  红色旅游产品要注重加强游客的现场体验感和时代感。但在如何用游客听得懂的语言来讲述革命故事这方面,目前做得还不够

  一个好的体验,是否即意味着一个真正成功的红色之旅?

  不止于此。

  《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红色旅游要凸显教育功能。红色旅游具有天然的教育意义,但如何使得这种教育意义更为丰富、抵达更为有效,如何使红色之旅成为一种精神之旅,是今天上海推进红色旅游发展亟须思考的问题。

  红色旅游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一个重要抓手。因此,如果从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功能这个角度来看,目前红色旅游发展的潜力还很大。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红色旅游产品要注重加强游客的现场体验感和时代感。但在如何用游客听得懂的语言来讲述革命故事这方面,目前做得还不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厉新建给出的建议是,红色精神的传承与教育必须借由红色经典来实现。“国家记忆一定要转换成老百姓的感受,这样,先烈们高贵的灵魂才有融入老百姓生活的可能。”

  陈云纪念馆馆长陈麟辉以名人纪念馆为例指出,纪念馆的核心使命不仅仅是记录过去,也是为城市发展而留存今天,因此,既要联结和展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让那些“消失了的真实”始终能被真切地触摸和感知,又要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使“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照进现实。

  从这个意义来理解,那些历经历史风雨的红色景点,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下的,更是未来的。联结着历史,展望着未来,对当下上海的红色旅游发展来说,想要更“红”,还需要进一步“勇于创新,讲好故事”。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