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人慧语 当前位置:上海文明网>徐汇文明网>汇人慧语
上海徐汇:毕业季:和红韵小记者团成员方文轩重温《牛虻》
来源:徐汇文明网   时间:2022-06-23
  以下内容采用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述
  毕业季,最简单、最快乐的仪式感应该就是聚餐。这对6月16日生日的“文明徐汇”红韵小记者团成员、五年级学子方文轩来说,原本的设想就是如此。可是,为了巩固防控成果,无论是家附近的交大闵行校区区域,还是她经常采访的徐汇地盘,所有的餐厅都未恢复堂食,这多少让方文轩和妹妹方文辕(二娃)有些失落。她们的父母方前和金姬一致认为大娃有阅读品位,就选择了一本世界文学名著《牛虻》作为毕业礼物赠送给她,等她看完了,也可以在漫长的暑假里讲故事给妹妹听。我知道后很开心,因为我也是在小学毕业季知道《牛虻》的。

2022年6月20日,方文轩和爸爸方前一起探讨《牛氓》
  1979年6月,我于中山西路第一小学毕业,李校长在解放前就参加了革命,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转入教学岗位,他曾经先后是我父亲和我的母亲班主任。我父亲小学毕业时,李老师送给他的贵重礼物就是当时,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王牌图书《牛虻》,我后来隐约感觉到《牛虻》对我父亲的影响要大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和小伙伴的毕业典礼是班主任瞿佩珠老师设计的,要求我们几个考上市重点(现在叫示范性学校)中学和区重点中学的学子代表都上台发言,每个发言代表都得讲一个英雄的故事,并且要说清楚自己从英雄身上得到了什么样的启迪,我的发言准备就是讲董存瑞。计划上报给李校长之后,他加了项内容,让家长代表就是我父亲兼校友来毕业典礼讲牛虻故事和启迪。

伏尼契对小说主人翁牛氓的最高评价
  和现在大娃方文轩的知识结构有明显差距的是,我和小伙伴国际知识匮乏,对外国地理,如意大利和奥地利等基本上没有认知。记得我父亲演讲得慷慨激昂,还讲到了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战士就像牛虻一样英勇无畏。同学们听得兴高采烈,但基本上都没听懂。我如实告诉了李校长,他很不高兴!说是我们事先没有预习,事后自己加码自学、补课。而我的自学和补课是从《世界地图和国别地图》开始的,我就知道了像“鞋子”一样的意大利即牛虻故乡。
  我当时并没有记住小说《牛虻》的作者是谁?不像现在大娃可查阅到丰富的介绍。这回方前和大娃先是说明了《牛虻》故事的梗概,—本书描写了十九世纪意大利革命党人牛虻的一生。1830~1850,如今也是世界经济强国的意大利被当时的奥地利帝国奴役着,并割裂成为多个城邦式诸侯。为了国家的独立和统一,牛虻青年时代就参加了反抗外来侵略者的革命活动。但是,在一次所谓的教堂祷告活动中,单纯的牛虻在向神父的忏悔时无意泄露了革命党人的秘密,可以说铸成了大错。恋人琼玛误解他主动出卖了同志!悲伤之下,牛虻出走南美洲,流亡了十三年。期间,他遭遇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磨难,变成了一个满脸伤疤的腿部残疾者,但他成了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后来在争取解放祖国的一次武装斗争中,牛虻因叛徒出卖而不幸被捕,最后慷慨就义。牛虻对于革命的无限忠诚,曾经感染了新中国的三代读者。

李俍民先生翻译的《牛氓》已经鼓舞了三代中国读者
  红韵小记者团成员方文轩,已经属于第四代读者了。她对于法国、奥地利和意大利分别在十八世纪欧洲的政治地位和文化记录,比当年小学五年级的我显然丰富得多。如大娃方文轩喜欢练习夏季奥运会比赛项目击剑、而且是重剑,她三年前就告诉过我:“现代奥林匹克击剑比赛的游戏规则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设计的,最初是宫廷活动,也是贵族们为了训练自己后代骑士风度的特别课程。后来意大利人对击剑又丰富为佩剑、花剑和重剑系列,并且开办了城市击剑运动培训学校,这样当时的社会普通阶层子弟也能接触这一军体项目。”大娃还很郑重地告诉过我:在她出生前和出生以来,中国女性击剑选手在夏季奥运会上已经多次为祖国争得崇高荣誉,打破了欧美选手包括意大利剑客垄断奥运金牌的旧格局。如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上,中国女子重剑队就荣获团体冠军。当时大娃才一岁多,我当时看了这场决赛央视实况转播,此后上海的击剑馆就像雨后春笋般地兴办起来了。而在《牛虻》的场景里,重剑则是革命者武器,要靠这种冷兵器去夺取侵略者军火库中的枪械,这特别能引发中国读者的共鸣。喜欢剑术的人,眼睛往往特别明净。牛虻就说:“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

设计击剑运动基本规则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

2019年初,方文轩在接受专业重剑训练间隙的留影

中国女子重剑队勇夺2012伦敦夏季奥运会团体冠军
  我在复旦大学本科阶段(1985~1989)求学时,来自西安的同学崔永革和我聊起过《牛虻》,他还特别喜欢上海电影译制片厂的所有影片。1992年崔同学去了意大利,如今生活和工作在牛虻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意大利北部的著名古城维罗纳,那里也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乡。应该是受牛虻的影响,老同学崔永革特别乐观,也特别热爱家人和生活,在疫情最肆虐的时候,每天都在同学群里播放充满阳光的音乐片段,发布他自己昂扬的摄影作品。如果说牛虻有什么现实意义,那就是战友、信任、斗志、祖国和为了祖国可以牺牲一切的情怀!

右一为崔永革,此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复旦大学历史系的老照片

经典小说《牛氓》所反映的意大利争取独立和统一的时事图

1980年苏联拍摄的彩色电影《牛氓》剧照,该影片由上海电影译制片厂出品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年也是小说《牛虻》诞生一百周年,我应邀参加了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的纪念活动。记得当时文学所所长邱明正教授告诉我:“五十年代《牛虻》被引进到中国,迅速得到了中国读者的喜爱,还和《简爱》《红与黑》一起,并称为轰动中国出版界和社会面的三大西方文学经典著作。”也就是说,建国初期的中国人在文学滋养方面并没有选择一边倒,除了苏联文学作品的翻译和推广外,欧洲优秀作品也得到了出版和转播。

邱明正教授(左一)在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专题学术活动中留影
  不久,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院长张仲礼先生很得意地告诉我:“我认得《牛虻》的小说作家伏尼契和第一位翻译者李俍民,并有过深入的交流。伏尼契原籍爱尔兰,父亲是在英国任教的大数学家乔治·布尔,布尔代数就是以她的名字而命名的。年幼时伏尼契的理想是当一名钢琴演奏家,后因手指残疾而不得不放弃。青年时期,她一度在俄罗斯和众多革命者并肩战斗,期间积累了大量的素材。更了不起的是,她还结识了恩格斯、赫尔岑、普列汉诺夫等伟大的革命家。她创作的巅峰时期生活在英国,并且还资助过意大利独立运动的流亡者。在英国,她不仅翻译俄罗斯文学作品和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章,更创作了不朽的革命经典《牛虻》!这部小说除了人物形象丰满、热烈和慷慨,还以主人翁口吻留下了不少名言,至今读来仍有积极意义。如‘如果我必须去死,我会把黑暗当作新娘’‘但是我必须跟随着我所看见的光明,走我自己的路’‘人生有如蜡烛,不管你如何倾倒它,它的火苗,永远向上’……”

曾任全国人大代表和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的经济学家张仲礼先生(1920~2015)
  伏尼契(1864~1960)为什么最后会定居美国,张仲礼先生没和我具体说明,但他告诉我晚年生活在纽约的伏尼契生活非常拮据,与丈夫生前的女秘书相依为命。张仲礼先生于1958年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就在当年九月成立的上海社会科学院工作了一辈子,他曾经向国家统战部门反映过伏尼契在纽约的境遇。从现在解密的档案中获知,出版汉译本《牛虻》的中国青年出版社曾致信伏尼契表达敬意,其上级团中央通过民间渠道支付了五千美元。

经典小说《牛氓》作者,爱尔兰作家伏尼契1897年的留影
  张仲礼先生回国后阅读到的汉译本《牛虻》,和我父亲小学毕业时获得的班主任赠书是同一个版本,翻译者就是徐汇区湖南街道的居民李俍民。李俍民(1919~1991)比张仲礼先生大一岁,少儿时期在宁波老家求学,1937年读中学时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1942年在淮北抗日根据地彭雪枫部参加革命工作。1946年受党组织委派,进入沪江大学(现上海理工大学徐汇校区)外文系深造。新中国成立后,他专事革命文学翻译工作,并先后在少年儿童出版社、上海编译所、上海译文出版社等单位谋职,曾任上海市政协委员、并和张仲礼同为上海市政府参事室参事。除了翻译《牛虻》,他另一部著名翻译作品就是改革开放初期一度风靡全国的《斯巴达克思》!如今翻译家李俍民的旧居,就在淮海中路1285弄的上方花园!

李俍民先生的国画艺术形象

湖南街道辖区的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上方花园
  上方花园,在1994年2月15日就被市政府命名为上海市优秀保护历史建筑。我就想如果方文轩感兴趣,也可以到湖南街道采访一下上方花园,可以拓展一下武康大楼以外的徐汇文化骄傲的痕迹。我认识大娃方文轩已经四年半了,她是我陪伴的第一个小记者。毕业之际她印象最深刻的采访经历就是2019年记者节前夕,造访高一小学并采访滕平校长,当时的主题是美术教育的幼小衔接探索,后来形成论文并得到了发表和专家们积极肯定。滕平校长自然读过李俍民译本《牛虻》,和方文轩获得的父母赠书(古绪满译本)略有差别,滕校长强调说《牛虻》更适合成人阅读。可我觉得成人哪有时间读呢?幸好《牛虻》已有少儿版。

2018年寒假,作者和一年级的方文轩同学首次见面

2019年11月,方文轩小记者在高一小学采访滕平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