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人慧语 当前位置:上海文明网>徐汇文明网>汇人慧语
上海徐汇:从外销瓷到维也纳森林里的瓷器中国故事
来源:徐汇文明网   时间:2022-06-13
  以下内容采用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述
  2022年6月11日,是我国的第十七个“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简称非遗日),国家文旅部确定今年非遗日的活动主题为“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非遗保护对于如今的徐汇学子、老师以及各社区来说,已经是个比较熟悉的公共性话题了。如天平街道社区文化中心有个传统项目就是绕口令,主要目的是通过这种形式让上海方言在孩子们中间激发生活乐趣。又如各个学校都会开展剪纸活动,一来成本低廉适合普及,二来徐汇有枫林剪纸艺术馆即师资力量相当雄厚。不过,这两个我区非遗保护的经典项目在我看来要“连接现代生活”还是蛮费功夫的,要进一步“绽放迷人光彩”更是得让学子付出足够的心血努力。“是否有很自然的非遗项目已经连接现代生活、并正在绽放迷人光彩呢?”好几位“文明徐汇”红韵小记者团成员这样询问!

非遗日,孙艺闻和爸爸一起讨论维也纳森林里的工匠制瓷艺术
  当然有啦!我认为就是陶瓷,而且可以拆分为陶艺和瓷艺。陶和瓷,都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之上的再升华,发明于东汉期间的浙江。之前陶器已经陪伴我们的祖先生活了三千年,最早诞生在北方大地上。陶艺学习相对常见,只要学校愿意就可以展开陶艺制作,也有成熟的教材。瓷艺难度甚高,得有专门设备和工坊条件保障,且成本比较高。陶艺更接近农耕社会和田园生活方式,如常日子里,人们旅行到达华东主要名茶产区,遇到当地的品牌茶馆就会很容易地接触到陶艺,并经常伴有古筝古调。瓷艺较少直接在常规商店里展示,需要特定场合才能接受访客探究,我们接触较多的就是美伦美奂的各式瓷器。瓷器应用范围更广泛,下午茶、咖啡馆、果盘、花瓶和日常聚餐都离不开它。
  选择陶器和瓷器,不仅是喜欢的缘故,还涉及到不同的文化爱好和生活习惯。如在红韵小记者团成员家庭中,高一小学陶辰辰和她父母就喜欢陶器。其实,陶姓本身就意味着其祖先就从事着制陶的行当。和陶器相匹配的生活方式就是喜欢品茶,而且常用陶壶和陶杯来颐养慢生活;喜欢欣赏汉字书法和中国古代传统音乐曲调,食品方面则爱好小笼包子和粽子、月饼等传统中华面点,陶辰辰还和我讨论过如何欣赏二胡演奏的话题。徐汇中学初一的王淇仪和她的父母也喜欢陶器,在有陶器陈列的场合,王淇仪总要停下来欣赏一番,包括陶壶上铭刻的书法作品小字。她更是中国民族乐器柳琴弹奏的高手,常在市区两级少年艺术舞台上大放光彩。如果王淇仪身着传统民族服装演奏,就有从敦煌或边塞下来的感觉。

喜欢陶器的陶辰辰居家品尝嵊州小笼包子时的留影

2022年三月初,王泠一博士和王淇仪考察老扬州包子
  汇师小学一年级刘佳媛家庭和向阳小学四年级孙艺闻家庭,则都喜欢瓷器和瓷艺。她俩都会钢琴演奏,熟悉小约翰·施特劳斯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她们的妈妈也都离不开西式糕点、阳台花盆和咖啡时光。

刘佳媛的妈妈于杨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瓷器和西式糕点
  刘佳媛和孙艺闻最近痴迷瓷器的故事,还和她们在去年国庆长假期间结识了我国瓷器考古权威、复旦大学著名学者陈克伦教授有密切关系。当时,她俩结伴去淮海中路的三联书店聆听了陈爷爷的瓷器鉴赏专题学术报告,不仅提问、合影,还得到了陈爷爷的签名本《瓷器中国》(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不过,陈爷爷很和气地和她们说不要着急,书慢慢看,等到初中阶段自然就能完全看明白。可是,两个小姑娘不服气,从2021年秋季一直品读到今年的初夏。期间,孙艺闻还送了一本《瓷器中国》给乌南幼儿园龚敏园长!

2021年国庆长假,刘佳媛和考古学家、中国瓷器研究的学术权威陈克伦教授在三联书店的合影

2021年十月底,孙艺闻在乌南幼儿园向龚敏园长赠送陈克伦教授的学术专著《瓷器中国》
  陈克伦教授和我之间的联系,此后就一直会涉及到这两个小记者。今年非遗日前夕,陈爷爷认为刘佳媛和孙艺闻应该再看一下书中的第九章,核心内容是明清中国瓷器的外销,并且提到了德国东部的重要城市德累斯顿(亚洲之外收藏中国瓷器最多的海外城市)。刘佳媛精读之后认为德累斯顿是欧洲的景德镇,在三百多年前就开始仿制中国瓷器。她在给陈爷爷的信中还告知:自己喜欢绘画,瓷器上的花纹经常被融入到今年的作品中去。

刘佳媛认为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最好用瓷器来制作,而现在都是塑料制品

刘佳媛认为瓷器上的图案和花纹,对其绘画创作有很大的帮助
  孙艺闻则更加关心欧洲的博物馆和拍卖行关于中国瓷器文物的信息,她在问候信中就告知陈爷爷:德累斯顿在去年还从藏品中发现了北宋汝窑的瓷器,之前一度被误认为是韩国所制。这说明中国瓷器在宋朝就开始远销海外市场,后来更是成为国际贸易的硬通货,自然是中国国家名片!

非遗日,孙艺闻聆听爸爸介绍家里收藏的景德镇瓷器

景德镇瓷器,至今仍然代表着世界制瓷艺术的最高水平,并惠及百姓的现代生活,成为鲜活的不断推陈出新的文化遗产
  孙艺闻的信息表明,欧洲国家接触中国瓷器从宋朝就开始了,这比以往历史研究中由马可波罗在元朝期间带回的景德镇瓷器记录又提前了至少三百年。欧洲人为什么热衷采购中国瓷器呢?说到底还是为了上流社会维持体面的生活方式,这种维持又必须考虑财力的承受程度。在十八世纪之前,欧洲并没有掌握瓷器制作的技术。当时,欧洲农村的生活器皿都是木制,城里大众生活全部都是陶制品,自然都是易碎易耗。宫廷、贵族、教会等所谓的上流社会,使用的是金银制品,这就让国家财力逐渐无法承受,何况当时纸币还没有发明,更需要用金银来铸造国家货币。而从中国大量采购精美又耐用的瓷器,也要耗费大量金银,英国和法国甚至出现了因进口中国瓷器而出现财务巨额亏空局面,所以仿制中国瓷器就成了梦想。

孙艺闻在徐汇滨江的西岸美术馆采风
  最早成功仿制出景德镇瓷器的城市就是易北河流域的德累斯顿,现在德国人还以此为豪并每年都在德累斯顿的国家瓷器博物馆举行拍卖活动和中国瓷器鉴赏等人文交流。德累斯顿秘密仿制中国瓷器成功,是在1720年之前(当时为中国清朝康熙末期),并且在随后二十年的跨国交易中获得巨额贸易收入。仿制行动作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支柱来源,自然是秘密进行的、并且安排在有重兵把守的城堡里,工匠们没有人身自由,薪水也菲薄。和现在一样的是德国一直以来就是奥地利最重要邻国,在贸易和文化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曾经也因为领土权益、王位继承等矛盾发生多次战争。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在十八世纪是欧洲大陆最旺盛的消费品市场,德累斯顿仿制出来的中国瓷器就主要投放维也纳,并进一步流通其它城市。
  规模性的销售和可观的获利,自然引起了奥地利女王特蕾西亚的高度关注。经过多年的经济情报工作和不断收买德累斯顿瓷器工坊业主,居然有不少工匠投奔维也纳。德国方面发现之后就派员交涉,并声称不惜一战。最初刚实际执政的特蕾西亚权力未稳定,就极力避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她把叛逃德国的工匠们藏在广袤的维也纳森林里,而且分别散布型地兴办了自己的瓷器工厂(一旦被发现一个,不至于全部覆灭)。在维也纳森林,工匠们不再是德累斯顿的奴仆,而是可根据其所制某款瓷器销售业绩获得收入提成的创业者。维也纳森林里的分工也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如设计师就分款式和花纹并实行年薪制(为世界雇佣制度首创)。只是女王提出了明确的个性化瓷器制作要求,特别是瓷器表面最好烧制绿色的植物。

1740年,刚刚执政时的奥地利女王特蕾西亚

1750年,维也纳森林工匠为特蕾西亚制作的瓷器焚香炉,其檀香来自于尼泊尔
  特蕾西亚走上欧洲政治舞台是在1740年,一心想为自己的王朝奠定强国基础。她认为强国的基础不仅是领土和军队,还有财力、文化以及艺术家们。维也纳森林仿制成功的中国瓷器,为女王带来了巨额财富,为了扩大瓷器的销路,她允许瓷器走进中等收入家庭。除了王宫定制是必须不折不扣完成的任务,维也纳森林里的富余瓷器制作能力开始了释放。在特蕾西亚觉得国力强盛后的十八世纪下半叶,维也纳森林的秘密逐渐得以公开了,因为欧洲各国的采购商需要及时进驻、需要实地观摩、需要讨论款式!当时,都是自行组织物流。于是旅馆、宾馆、别墅的概念,就在维也纳森林里得到了普及,顺带还出现了酒吧、咖啡馆以及打发时间的棋牌屋。而到十八世纪末又出现了演艺厅,其文化创新消费逐渐替代了纸牌赌博。

反映维也纳工匠仿制中国瓷器的奥地利油画

反映维也纳森林里作曲家们探讨创作心得的奥地利油画

维也纳工匠在森林里仿制的中国瓷器
  随后十九世纪头二十年,音乐家们开始关注这个具有高消费受众的维也纳森林,特别是芭蕾、乐团、小提琴和圆舞曲开始兴盛了起来!所以,我们现在知道的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很多作品情节都是在颂扬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其中就蕴含着奥地利的强国梦!她始于瓷器中国!值得指出的是:目前的奥地利政府多年来奉行对华友好政策,奥地利的艺术家们也大都熟悉瓷器和奥中两国人文交流的历史渊源。所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奥地利国家馆就具有鲜明的瓷器和音乐特色,至今孙艺闻的妈妈黄之颖老师都对这个独特的场馆有印象。当年的奥地利国家馆外墙全部都是瓷质材料,内部装潢尽显中国瓷器元素,表明从中世纪就光临维也纳的中国瓷器又回到了自己的故乡,而伴随世博参观者的乐曲就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2010上海世博会奥地利国家馆内景充满了中国瓷器元素

维也纳森林的作曲家景点作品如今经常在上海各大剧场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