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人慧语 当前位置:上海文明网>徐汇文明网>汇人慧语
教育是最感人的事业
来源:徐汇文明网   时间:2019-06-10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创新型国家,无不得益于教育立国,唯有教育才能够培养优秀的人才。教育产生人才,人才催生科技,只有科技才能让国家强盛。上个月阅读了上海社科院王泠一博士撰写的《曾宪一:探究工程师的摇篮》的文章,对于徐汇中学的工程素养课程非常好奇。六月三日,有幸能面对面地请教曾宪一校长,果然受益匪浅。以下则是访谈实录:

  一、从华为事件看工程师培养

  对于华为,曾宪一校长最先想起来就是一个科技创新。科技是社会进步的第一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曾校长认为华为是我们中国科技创新的一个代表,它的方向和路子都是非常正确的。另外,科技创新源于科技创新教育,而且从学校角度来看,全世界著名的学校第一特色几乎都是科技。 可见:科学应该成为主课。

作者(右)和曾宪一校长在马相伯铜像前留影

  毫无疑问:科技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科技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要从小抓起。曾校长强调:徐汇中学坐落在明代大科学家、农学家、外交家、数学家徐光启家的宅基地上,我们应该传承徐光启的这样一个基因,促使崇尚科学是徐汇中学的办学传统。曾校长介绍说:徐汇中学目前涉及到十个工程领域,三十门的科技创新课程;有生物工程、交通工程,还有个是上海市教研室的双新种子课程。

  曾校长认为科技创新是一种研究能力和学习能力,而创新是在研究中创新,在研究中学习,然后再研究创新,这一点是我们中小学要培养的核心能力。如大科学家杨振宁曾说:中国学生最缺的素养是提不出问题,即不会提问题。徐汇中学的科技创新课程主要就是培养学生两大能力,第一、动手实验实践的能力;第二、跨学科的综合思维能力。培养两大能力的前提是你要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曾校长强调:要让孩子们早一点接触,早一点受益,早一点学习,给他们积极主动地提供一些平台,让他们在平台中进行思考和研究。

徐汇中学创新型工程实验课程多达三十门

  同时,徐汇中学的目标是把师生培养成研究型老师,把学校办成研究型的学校;也希望学生被培养成为具备科学素养、艺术修养、人文涵养、文化教养的汇学型人才。汇学是徐汇中学的校训,分为三个境界。即第一个境界是荟萃的荟,荟学,就是荟萃知识博学。第二个是开会的会。掌握规律和方法,学会学习、善于学习。第三个慧是智慧的慧,智慧的学,学出智慧,培养智慧人格。曾校长说:我们重视教育,尤其是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是重工业,投资多见效慢,不容易被人家认识得很深刻。但是华为的管理者认识到了,所以华为让曾校长第一个感动是科技创新。第二个感动就是重视教育,而且给教育应有的支撑和地位,包括鼓励合作的学校开出一些创造性课程,鼓励老师们的这种创新能力,乃至直接提高老师的待遇。

  二、徐汇中学工科教育特色课程

  徐汇中学的工程素养培育有个课程群,即科技创新课程群。工程素养不仅仅是工程师的一些基本素养,还包括科学家的一些基本素养,因为工程和科学是有交叉部分的。曾校长的一个目标就是把学校办成科学家、工程师的摇篮,为学子们将来成为工程师和科学家奠定学识、学力和创造力的思维基础。

曾宪一校长(右站立者)在生物工程实验教室

  围绕这个主题,徐汇中学探索在基础课程中渗透。比如语文课学的是一个中国石拱桥,可以讲到它的设计能力,它的创新能力,工程师的严谨的精神等等。曾校长认为决不能把工程素养狭隘化,它可以横跨到人的全面素养拓展的新领域。

  将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改革家,更多需要的是工程师和科学家。而且工程科学家是任何朝代任何政府都离不开的,因为将来社会发展一定是靠科技推动,人类的进步也是靠科技。所以,曾校长特别重视数学物理学科,徐汇中学高中阶段每六个班有三分之一是科技班,科技班之外学子们还可以选修。学校的科技班每周有科普阅读课,保证给孩子提供学习充足的资源。 另外,学校特别注重的是在研究性课程中深化,不管初高中学生都可以做课题,最后要出课题成果。

  现在曾校长正在普及校园一卡通,以后周六周日都对学生们开放。学生可以拿着一卡通自己去学习和做研究,徐汇中学学生整体的获奖非常多,最典型的是朱铭浩同学,他是初一八班的学子;他在去年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做主旨发言的唯一一个中学生,这个是非常不容易的。 因为他发明了一个“豆丁拍打器”,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明日科技之星一等奖。曾校长强调:开这么多课,最后受益的是学子,也培养了学校的复合型教师。

作者采访曾宪一校长

  如教师研究型的成长非常迅速,他们在专业方面进步也非常快,这就使得徐汇中学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和科技创新队伍。学校还进行机制体制改革,保证办学班课程落实到实处。当然,学校还请了五十三位兼职教授专家来做校外指导老师,这是对课程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报证。学校充分发挥家长资源、校友资源、专家资源共同为学子们成长提供课程服务。曾校长一直认为学校办学、办课程,要有自己独到的课程,避免被其他学校同质化。

  三、特别欣赏的一位教育家

  曾校长特别欣赏的教育家,就是马相伯先生。第一个是他会七八种语言,他毕业于法国天主教会学校的时期,是汇学杰出人才的典型。马相伯先生三十岁成为神学博士,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当时,教会学校重视科技课程和科技思维,尤其是在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方面有独到性,马相伯先生在这方面有过很多论述的。

徐汇中学在全市率先拥抱5G

  第二,马相伯先生在教育理念里有好多提法,曾校长认为都在今天都非常有意义。如他强调重视实验,在进行思维的演绎过程,提倡进行一些批判性思维思维开放等等。他非常重视自然科学,当时徐汇中学是中国第一个分学科班级授课,学校把学科分成语数英政史地理化生音体美等。当时的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体智德全面发展,把体是放在第一位,曾校长认为这个是非常非常难得的。因为一个人想要真正进行素质教育,第一就是身体好,其它都有存在的依附可能。

  第三,重视艺术、特别重视艺术,这个是非常不容易。因为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他的创新,他的审美来源于艺术,艺术能够帮助人欣赏美、理解美,甚至是传递美、创造美。在曾校长看来学子们必须具备的关键素养就是心理素养;心态阳光即心态健康非常重要,心态好一切都好!同时,曾校长蛮看重交际能力,现在好多学子为什么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主要就是沟通能力不好。曾校长尤其强调的是,必须具备相应的演讲能力、辩论能力。为此,学校就加强了演讲课辩论课的实施。

  第四,马相伯让曾校长佩服的是他作为首任华人校长,他提倡爱国荣校。爱国首先是爱老师、爱同学、爱班级、爱学校、爱家长、爱家庭,甚至是爱徐汇、爱上海。爱国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而不是那种所谓高大上的东西。马相伯先生在留日同盟会里也讲过一句话,曾校长非常认可!马相伯先生说: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他崇尚爱国,然后又重视科技创新课程,又强调思维能力发展,这样一个教育家,曾校长是比较佩服并时常提起的、也是在校庆日深情地加以缅怀的。

  最后,佩服马相伯先生更是因为他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子。比如说弘一法师是他的学生,蔡元培是他的学生,于右任、黄炎培、邵力子都是他学生;这些杰出历史人物可都是中华民族的精英。他创办了震旦学院,筹建复旦公学就是现在复旦大学,然后他还去北大做过校长,他参与创办辅仁大学、就是现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所以,曾校长对他的办学成就还是非常佩服的。曾校长为和他一样都能作为徐汇中学的校长感到非常荣幸。因为教育说到底是为人终身发展服务的,尤其是培养人做好学问的基因和底子、培养高情商的爱国者,这是徐汇中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徐诚鸿 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