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人慧语 当前位置:上海文明网>徐汇文明网>汇人慧语
“绣花针”让我对徐汇的未来充满憧憬
来源:徐汇文明网   时间:2018-03-01

作者寒假里和上海社科院王泠一博士交流

  大年初三,我去给爷爷的邻居、上海社科院王泠一博士拜年。王伯伯给了我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城市治理的25枚“绣花针”》;他还向我介绍了这本书的主编秦畅老师。秦畅老师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著名播音员,也是每天中午品牌广播栏目《市民与社会》的主持人;她获得过金话筒奖,也是我们徐汇区的居民。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金话筒、《市民与社会》节目主持人秦畅

  回家,一看到秦畅老师这本书的这个标题,马上就有一个问题从我脑海里冒了出来:“绣花针”是什么?这和城市治理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打开了这本书。按照王伯伯的吩咐,我先是仔细阅读了社会学家邓伟志先生特地为这本书写的“序”。原来,这里的“绣花针”特指的是精细化的社会创新治理实践。

  一开始我其实很疑惑,因为创新治理和社会发展对我来说确实很陌生,可是当我打开目录,马上有点明白了。特别是因为我经常和爸爸妈妈参加漕河泾社区的公益活动,所以在几个篇章中公益篇章一下吸引住我了,而“一个鸡蛋的暴走”瞬间夺住了我的眼球。脑海中出现的是一个卡通形象:有手有脚,还面带微笑正在奔跑的鸡蛋。可是这和公益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走进了这篇文章。

  原来文章里鸡蛋源于可以帮助到一些贫困地区的孩子每天吃上一个“鸡蛋”,而这群为了帮助别人而进行公益跑的叔叔阿姨们,一跑就是7年,而且还会坚持跑下去。一个鸡蛋多少钱呢?妈妈告诉我基本上是五毛钱一个、有时价格会波动。

  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原来生活在同一个国家,可是还有那么多的小朋友每天连一个鸡蛋也吃不上,想想自己吃个鸡蛋还是爸爸妈妈硬逼着才肯吃;这些孩子连一支笔一个书包都是奢侈品,而我的文具常常丢三落四;这些孩子能正常上学就很幸福,而我有课外补习的机会还不珍惜。这些孩子住在哪里呢?书里的描述是在国家中西部的山区里。他们的情况让我觉得应该更珍惜当下的生活,作为祖国接班人的责任感油然而升,希望可以尽自己所能帮助到这些同龄的同学们。

  而书里那些叔叔阿姨为公益而坚持的精神,也深深打动了我。刚开始我对跑50公里没有概念,但是看到要走12小时的时候有点惊呆了,如果换作是我,我能坚持吗?我想善良是一种力量,能帮助到别人的快乐应该是这些好心人坚持跑下去的动力!而这种感觉在我为养老院的老人们服务和做文明小使者的过程中也有过,我想上海做为一个大都市,这个城市的温度应该就是情暖人心的大家庭。

作者在社区敬老院进行公益演出

  最后让我深有体会的是原来要做成一件好事还需要考虑那么多问题,有那么多环节。从活动开始前的策划准备到正式开跑过程中的指路、保障、摄影等等都需要管理有序,看得我眼花缭乱,但是渐渐明白了这就是“绣花针”的力量,做任何事情有一个好的想法是基础,但是过程的组织管理更为重要,要想做成做好一件事就要学会思考。现在回想,怪不得徐汇区创全的时候学校老师会这么辛苦。

  总之,这个暴走的“鸡蛋”让我看到了这座城市的温暖,我喜欢这篇文章。

  (作者陈铱婷为上海西南位育中学预初6班学生)

 

  【点评】

小朋友让我对祖国的未来充满期待

 ——对陈铱婷同学寒假作文的点评

  一个初中小女孩的作文,让我联想到面向复旦文理科本科留学生的国情教育课程“中国概况”,选课每学期有5个班,每个班人数有90多个。可见外国留学生对中国国情了解的渴望度之高。而小朋友通过自学秦畅的书,也就是从一个非常微观的讲述,了解中国,这是一个极好的案例。她的作文用有些讶异的口气记录了自己的收获,语言很稚嫩,视野的扩展却不容小觑。这种阅读加写作式的学习值得复旦的中国概况课老师借鉴,以避免概念式的灌输,弄坏学生胃口。为小朋友热烈鼓掌、叫好、点赞、献花!(作者要英为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