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70个瞬间:世界首个克隆猴在上海诞生
来源:徐汇文明网   时间:2019-11-08

  2017年11月27日,世界首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在坐落于徐汇区岳阳路的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诞生。8天之后,第二只克隆猴“华华”也在这里顺利诞生。国际生物学顶尖期刊《细胞》(Cell)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2018年1月25日发表了此项成果。

  自从1997年克隆羊“多莉”在英国诞生之后,许多哺乳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也相继获得成功,但与人类相近的灵长类动物(猕猴)的体细胞克隆,是一个一直未能攻克的科学难题。体细胞克隆猴的重要性,在于能在一年内产生大批遗传背景相同的模型猴。使用体细胞在体外有效地做基因编辑,准确地筛选基因型相同的体细胞,然后用核移植方法产生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大批胚胎,用母猴载体怀孕出生一批基因编辑和遗传背景相同的猴群。这是制作脑科学研究和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关键技术。另一方面,没有克隆猴,就很难建立起模拟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目前绝大多数脑疾病之所以不能有效治疗,原因之一是研发药物通用的小鼠模型和人类相差甚远,研发出的药物在人体检测时大都无效或有副作用。体细胞克隆猴的成功,将推动基于非人灵长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全新医药研发产业链,促进针对阿尔茨海默病、自闭症等脑疾病,以及免疫缺陷、肿瘤、代谢性疾病的新药研发进程。

  为攻克这一难关,中科院神经所孙强研究员率领以博士后刘真为主的科研团队,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成功地突破了这个生物学前沿的难题。这一成功标志着我国将率先开启以猕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时代,也实现了“领跑、弯道超车、三个面向”的目标,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科学家在我国即将启动的灵长类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国际大科学计划中的主导地位。

保温箱内的“中中”和“华华”

  链接一:世界第一只人工单性繁殖母蟾蜍产卵

  1961年3月9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生物研究所通过人工单性生殖的方法培育了一只母蟾蜍,并成功产卵3000多枚,这是我国首次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利用单性生殖的方法获得母蟾蜍和它的第二代——“无父”以至“无外祖父”的蟾蜍。

  这项实验由上海实验生物研究所负责。早在1951年他们就开始利用从蟾蜍离体产出的、绝对没有受精可能的无膜卵球作为实验材料,用涂血针刺法,培育人工单性生殖的蟾蜍。经过多次失败与不断总结经验,至1958年和1959年,终于从4万多个无膜受刺的卵球中,获得25只单性繁殖的“无父”小蟾蜍。

  这次产卵的这只“无父”的母蟾蜍,是1959年3月间由2076个卵经过针刺注血后发育长大的。1960年12月时体重为40.5克。经过冬眠,1961年3月出蛰后,与同时的对照组雄体拥抱数日,未见产卵,3月7日经过脑垂腺催产注射,36小时后顺利产出3000多枚乱球,受精后发育良好。除大部分用做实验材料外,尚有 “无外祖父”的蝌蚪800多只。

  在此之前,各国生物学家在蛙科动物中进行人工单性生殖的实验,得到一些蝌蚪和极少数“无父”的“子代”。他们所用的方法,大多是法国科学家发明的针刺注血法,但是这些“子代”蛙科动物从来没有能达到产卵传种的阶段。因此,人工单性生殖的个体是否有传种的能力,是生物学界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最终由上海实验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解决了,这是蛙科实验生物学领域的一个新突破,具有重大意义。

科研人员正在讨论人工单性繁殖母蟾蜍产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