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岁月光影里四世家族锦绣中——读丹孃新作《岁月留影》
来源:徐汇文明网   时间:2018-01-19

  2017年12月中旬的一天中午。徐汇区衡山路东平路上的藏云兰纳餐馆二楼。著名摄影家丹孃送给我和作家王老师一人一本她的新作《岁月留影》。

  那时不久,我刚参观了旅美摄影家龚建华的《老上海照片》展。在上海展览中心展出的几十幅老照片,记录了上海改革开放初期市民的生活节奏。而丹孃的这本《岁月留影》却通过69幅老照片,以及作者本人写的文字和故事,生动记录了她的四世家族在上海创业、生存的悲欢离合,也见证了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百年风云。诚如书的前言所说:“这本书的内容全部取自于我的家族以及和家族有关的人,而最初的灵感来源于爷爷留下的老照片。因此,整个写作的过程里我一直处在两种语言的交汇中,一种是文字表达的语言,一种是照片展现的语言。”

  那天中午阳光明媚,丹孃曾经就居住在这一带老洋房的房子里。初读《岁月留影》,上海已经进入冬天。手捧这本飘着墨香的老相册,心中的感觉开始还是温暖的。

  丹孃是我熟悉的朋友。与她有过比较多的交往则是在海燕博客社群组织的一次参观上海大世界的活动中。那天,她陪着她的先生一起来。我们坐在大世界的楼上小剧场里,一边喝茶,一边聊起上海的往事。当然,我也聊起了几十年前,丹孃曾经居住在我父母家的隔壁。当时仅知道她是在电视台做的。后来,在我的朋友采访她的文章中,我大约了解了她的辉煌经历:“国门打开后去日本专修摄影,是全日本写真联盟会员,后来成了上海电视台的首席摄影师,上海女摄影家协会副会长。在事业上升期,她听从内心的召唤,放弃了体制给她带来的种种束缚和便利,而是选择一种更个性化的生活方式,更是选择回归宁静的本源之路。作为一名专业摄影师,丹孃举办过三次个人摄影展,2009年7月在新天地的摄影展,使人们通过丹孃的镜头领略到上海这座时尚之都独特的美和历史感。”

  进入天命之年后,我读书大致有这样三类:工作或生活需要的;兴趣爱好或时事所关切的,更多的是朋友写的书。朋友送的书,我一般都要写读后感,也算作为一个反馈。《岁月留影》读的时候,也正是上海连续几周,都在举办世界城市文化的论坛,及上海海派文化研究中心的学术活动。欣喜的是,丹孃笔下的家族历史,从一个侧面鲜活反映了上海海派文化的发展脉络。

  上海是座移民城市。丹孃的祖籍是安徽歙县许村人,源于东汉。明朝年间先祖移居金陵,靠经营丝绸为生。晚清太平天国时,为避战乱逃难到了松江,后来又迁居杭州。直到她的太爷爷年轻时来上海闯荡。从此这个家族就在大上海这个码头开枝散叶。丹孃就是这个大家族在上海生存、长大的第四代传人。

  丹孃在太爷爷、爷爷这两代老人身上浓墨重彩。太爷爷许康甫出生书香门第,有收藏墨宝嗜好。是晚清时期杭州“三庆里”著名文化艺术大宅院(沙龙)的核心人物。知名的江南文人墨客经常光顾这个著名的文化会所。后来在上海总商会当账房先生,完成了家族从杭州搬迁到上海的历史使命。爷爷因在杭州蕙兰中学教会学校读书过,有不错的英语底子,便能在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谋事。大家庭也从徐汇区复兴中路上的桃源新村,搬迁到卢湾区绍兴路上的惠安坊。爷爷是上海的老克勒,斯蒂克手杖、板烟斗、咖啡壶、鸭舌帽,骑着摩托车,又很爱好摄影。丹孃的童年就是在这样充满书香氛围和海派文化的熏陶中度过的。直到她后来师从爷爷的亲家、著名的山水画家申石伽老人,她的摄影、书画等艺术造诣,至其爷爷开始,传递到申大师名下,完成了一个艺术家的培养过程。丹孃是幸运的。

  然而,岁月无情。《岁月留影》读到后半部分,我的心情渐渐沉重起来。尤其是读到《小燕子的歌》这章,我情不自禁潸然泪下。

  丹孃的父亲出生在日寇侵华的战火中,注定了其一生动荡不安的宿命。1946年,他十四五岁时在上海南洋中学读初中,就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8年奉命与另外四个同学考进复旦中学,担任中共复旦中学支部书记。短短一年后,到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成功发展地下党员校内外共49名。当时,丹孃家搬迁到极司菲尔路75号(今万航渡路446号),对面就是76号,抗战时期汪伪的特务机关。就在这幢神秘机关的对面石库门房里,经常举行着中共地下党支部的活动。解放前夕,其父亲还得到当时区学委书记、建国后曾任外交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的秘密召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父亲作为干部调干生送去北京矿冶学院深造。1957年反右运动时,莫名其妙被打成“右派”,被安排下煤矿,接受劳动改造。后来,文革中受尽迫害差点死在造反派的手下。晚年贫病交加,留下未写完的回忆录遗憾终生。

  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造成了丹孃心中永远的创痛。六岁的时候,同是当年中共地下党员的母亲,解放后的反右运动中,在要保留党籍还是保留右派的丈夫的选择中,她无奈地选择了前者。幼小的丹孃从此失去母亲又远离了父亲,从此一直寄居在姑妈和家族长辈中。不幸的童年让丹孃过早地尝到了生活的残酷和心酸,也让她从小懂得坚强地面对一切。

  在书中的69张老照片中,太爷爷有3张;爷爷和奶奶共有26张;父亲12张,多数是他少年儿童时期;20张是姑姑叔叔等,包括保姆等;其母亲收录的仅有2张。丹娘对这段亲情感慨万千:“因为从六岁时父母离异,一直没有联系,也没机会见面,直到母亲她老了,一直在找我,我们曾经见过面,但彼此很陌生。她把一生失去女儿的痛埋在心里,因为这种隔阂很难逾越。她现在八十多岁了,离休后在外地的某个疗养院里,她也能看到我的微信,但我们之间除了沉默还是沉默。她不清楚我是怎么长大的,我也不知道她怎么变老的,人间最大的悲哀便是亲生骨肉形同陌路,因为谁都怕触痛伤疤。”丹孃的心痛和父亲的遭遇,是那段刻骨铭心历史所造成的。

  上帝对人有时也是公平的。当一扇门为你关闭后,另一扇窗会为你打开。申石伽老人就是丹孃一生最重要的人。他用艺术救赎了一个苦难的幼小灵魂,也因此影响了她的一生。丹孃在摄影艺术界成名后,经常带学生,搞教学,传播中华优秀文化,都围绕着爱与美、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结合。她的创作和教学时时都有石伽爷爷的影子,尤其是在书法与绘画的教学上,教材都是用石伽爷爷编的。这本书最能告慰的,就是丹孃一生的恩师申石伽爷爷,他曾经对丹孃说:“等你长大了,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在书中,专门有一章“忆石伽爷爷”,并收录石伽老人及家庭老照片6张。这位在中国画坛上有着“竹王”美誉的老人,以九十六岁高龄仙逝。其自题诗:“墨饱心宽自在身,了无思虑复天真。一支大竹通霄汉,塑个顶天立地人”。这给丹孃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是激励她人生中不断锤炼自己的精神支柱。

  《岁月留影》,一部跌宕起伏的家族史、一部作者内心的独白和呐喊,在斑驳陆离光影和锦绣文章艺术中,流淌和激荡着百年风云和家族命运的穿插交织,传承的是中华民族和海派文化的血脉延续……

  (《岁月留影——我家的老照片》新书首发仪式时间:1月28日14:00;地址:上海新华书店港汇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