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话剧市场保持高增长
来源:徐汇文明网   时间:2018-04-16

  据上海文化主管部门的数据统计,2017年话剧演出在上海已经成为第二大市场演出门类,人气和收入仅次于明星演唱会。青年报记者在近日的采访中也获悉,春天来临,沪上话剧市场也迎来爆发式增长,演出主体越来越丰富、题材越来越接地气,是话剧保持高增长的“大功臣”。

  包容性越来越广

  根据权威数据显示,2017年,上海话剧演出市场上的各类演出主体数量多达1669家,舞台创作、剧目推广、人才培养、精品孵化一路迈上一个新的增长平台。记者也发现,国有、民营等演出主体齐头并进,在上海市场上都显示出了生机和活力。

  像沪上著名的地标式民营剧场“上剧场”,在进驻徐家汇美罗城之后,凭借话剧大师赖声川的名气和众多知名剧目,为徐家汇商圈吸引了大量的人流,也提升了商圈的文化含金量。而为了让剧场内上演的剧目更加丰富,上剧场也在探索新的模式,比如今年就将引进拥有40多年历史的香港话剧团的两部粤语作品《最后作孽》和《亲爱的,胡雪岩》,打破外界对上剧场就是“赖声川专属剧场”的概念。

  “这座‘专属剧场’不是只演出台湾表演工作坊的原创作品,剧场诞生2年多,我们酝酿多时,这是首次邀请外来团体进驻演出,就选择了香港话剧团。我希望更多符合上海观众欣赏品位的香港舞台作品都能够来到这里。”著名戏剧导演赖声川说。

  而香港话剧团助理艺术总监、《最后作孽》导演冯蔚衡也表示,剧团见证了内地文化市场的发展,“早期来内地演出,往往有观众问‘今天的演出是粤语还是普通话’,他们希望剧团都说普通话,否则就会觉得‘文化有隔膜,听不懂’。而现在到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演出,观众同样问这个问题,希望的却是剧团保持粤语特色。”

  赖声川担任艺术总监的北京央华,制作出品过《如梦之梦》《宝岛一村》《暗恋桃花源》《那一夜,旅途中说相声》等众多经典话剧,今年它们也和东方艺术中心联手打造“东艺央华戏剧季”,在6月、9月和10月,将用《戴茜今晚嫁给谁》、《西贡》、《明年此时》、《新原野》等作品,为文艺爱好者们带来一场戏剧嘉年华。蒋雯丽、刘钧、孔维、严晓频等著名演员都将悉数亮相。

  “东艺的音乐厅,已经打造出了‘听交响,到东方’的品牌形象,但东艺其实还有歌剧厅,在东艺新一轮的发展规划中,我们打算通过一系列制作精良、艺术品质高的话剧,把歌剧厅打造成另一个响亮的品牌。”东艺方面负责人告诉青年报记者。

  当然,作为上海本土的国有话剧院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也没闲着。尽管今年全年大修,但是上话的创作、演出都仍在照旧进行,立足本土的同时,还在向全国扩张。像曾担任上海大戏院开幕剧的《原野》,刚刚作为上话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致敬经典、“后浪·小剧场新运动”演出季的作品,近日在上海大剧院的中剧场正式上演。

  “上话的招牌已经出来了,由何念导演执导的这部曹禺经典,去年春天曾经掀起一阵舆论高潮,今年该剧在导演何念、复排导演李黎的带领下,以全新的理念与形式,让经典焕发了新的魅力。”上话告诉记者,“在上海的演出之后,今年的4月至6月,《原野》即将开启全国巡演,届时将赴宜兴、马鞍山、潜江、黄冈、重庆、株洲、广西、长沙、武汉、衡水、邯郸、呼和浩特、山西、天津、沈阳、大连、潍坊、西安、中山等地,走进全国更多剧场。”

  内容越来越接地气

  话剧市场稳中有升,这是不争的事实,像去年,上海走进剧场观看话剧的观众已经突破百万人次。接下来的发展,怎样的内容才能更吸引观众,让观众保持新鲜感?“我们的舞台和世界的舞台正不断缩短着时空距离。我们的戏剧艺术和百姓的衣食住行,正不断发生着‘化学反应’,碰撞出新的灵感、新的火花。”上海戏剧学院荣广润教授曾这么总结。

  事实上,即使是经典改编,这个市场都在追求现实主义精神。像去年改编《原野》时,该如何跨越七八十年的时光,重现一段经典?是该“忠于原著”,还是该“大胆颠覆”?这是导演何念和主创团队遇到的重要难题。经过审慎的思考,团队们确定了创作的初衷:希望这部经典能让更多的年轻人接受,想让这部经典变成一部现代经典。

  何念认为,“《原野》这个故事大多数人都知道,故事性未必是它的核心。经典作品之所以是经典作品,更多是因为它的价值观,包括哲学思考,而并不是说它的舞台表现形式。通过七十年、八十年,甚至上百年不断重演重排,让更多不同时代的观众接受,它最终留下来的是价值观的东西。但每个时代的人接受故事的方式不一样,节奏也不同,我们要把经典中蕴藏的现代意义挖掘出来,让观众迅速地进入这个故事,找到平衡点。”

  东艺央华戏剧季的首部作品《戴茜今晚嫁给谁》,则是完全基于现实内容创作的作品,非常“接地气”。故事讲的是,女主角戴茜以玩真心话大冒险为由,与妈妈展开了一次深刻的谈话。然而,戴茜和母亲两人多年来互不理解,双方也产生了隔阂与嫌隙。“这是一部走心之作,提及和妈妈的关系,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心结。”主演严晓频评价说。

  而赖声川选择引进的《最后作孽》,尽管是香港话剧团的作品,却让上海的观众能够感同身受,为什么?“它就是一部批判拜金主义、反思家庭教育的香港本土话剧新作。”导演冯蔚衡告诉记者,赖声川上世纪90年代以来曾连续担任香港话剧团的艺术顾问,每年就剧目选排向剧团提出建议,他一再要求剧团“多一点原创,少一点复制”。香港话剧团听取各方建议后,逐步将创作重心移向直接反映香港都市生活的现实主义“港味”作品上。

  市场证明,这样接地气、讲人话的剧,无论在哪个市场,都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这也让话剧市场,拥有了更坚实的土壤。(信息来源:青年报记者 陈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