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 当前位置:上海文明网>徐汇文明网>我们的节日
徐汇区龙华烈士纪念馆全新上海英烈纪念展引市民关注
来源:徐汇文明网   时间:2018-04-08

  

  4月5日,青年学生在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缅怀先烈。新华社记者方喆摄

  清明时节雨纷纷。从上周开始,龙华烈士纪念馆迎来大客流,许多市民及游客自发来祭奠先烈。昨天清明当天,更有不少市民冒着细雨,前往“无名烈士”雕像前敬献鲜花。

  龙华烈士纪念馆所在地原为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旧址,也是龙华革命烈士的就义地,无数英雄儿女长眠在此。每逢清明,来此祭奠英烈已成为不少市民的习惯。去年10月,改陈布展后的龙华烈士纪念馆增添了多个大型多媒体互动展项,改变了原先单一的“图片+资料”形式。全新陈列《英雄壮歌》上海英烈纪念展,极大地拓展了展览的可看性,自重新开馆后备受市民关注。

  “历史不应该被遗忘,没有革命先烈的献身,就没有我们的现在。”趁小长假,来自浙江的陆祎韦特意将参观龙华烈士纪念馆列入来沪旅游的行程表中,“详细了解革命英烈的事迹后,十分受触动。”上海市民李阿姨说,自己家住龙华,每年清明节都来祭扫,“纪念馆重新开馆后,展览内容更丰富了,也更令我们震撼。”

  改陈后的龙华烈士纪念馆,分为上下两层,以编年为序,呈现了256位英烈人物。步入“序厅”,首先看到的是动态雕塑多媒体音乐展项。抬头仰望,设在天花板的大屏幕中,乌云密布、闪电狰狞,这是“黑暗”的象征。伴随着澎湃激昂的乐声,序厅前方的三组雕塑人物缓缓聚拢,象征着英烈精神的凝聚。此时,一束亮光直射而来,冲破了黎明前的黑暗;大屏幕上,漫天桃花飞舞,驱散了乌云闪电。工作人员介绍,多媒体互动展项增多之后,参观者越来越多,特别是青少年参观互动的热情很高。 下转4版

  沿着序厅往前,来到“信仰的召唤”展区,多媒体互动装置《1921点亮中国》前聚集了不少参观者。展项前后共有两层幕布,中间是一幅硕大的中国地图; 每天定时定点,幕布上会循环播放影片,介绍建党前后的历史背景与关键人物,红色的党徽将缓缓升起,逐渐“点亮”全中国。

  展品《俞秀松日记》为国家一级文物,为党创建时期的重要人物俞秀松于1920年6月、7月间在上海所写。只要轻轻点击展柜的玻璃屏,日记的部分内容便能投射在电子屏幕上。根据日记内容,馆方还拍摄了几个小短片,还原俞秀松将陈望道翻译的 《共产党宣言》交给陈独秀,以及他走进工厂,观察工人、了解工人等故事。“比起一本静止的日记,有视频、能翻开的动态日记更吸引人。”参观者高晴说。

  日记可“翻阅”,照片也能“动”。1924年5月,国民党上海执行部部分成员在孙中山寓所前的合影即是一例。墙上,三张能动的照片共同构成了这一展项。参观者的视线往右移,可以看到合影的成员从最右边的门里走出来,一直走到第二个相框中交谈,然后才到合影现场一一站定。毛泽东是最后一位出来的,当他在后排左二位置站定后,大合影也就完成了。

  展厅中还有不少观众可以参与互动的装置。1925年1月召开的中共四大提出了中国无产阶级在工农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与工农联盟问题。不久,中国共产党在上海领导了五卅运动,拉开了第一次大革命高潮的序幕。站在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互动屏幕前,参观者便可以将自己投影到游行队伍中。“没想到衔接起来毫无违和感,这个互动蛮有趣。”与许多参观者一样,陆祎韦没有错过任何一个互动项目,“原来纪念馆的展览方式可以这么丰富。”而在“文化抗战”部分,展区中央设置了一处四面均可触摸的互动展示屏,参观者可以点击聆听《南泥湾》等音乐,还能敲开新四军驻沪办事处的大门,“报名参军”。“从去年10月到现在,我看着数字从几百到几千,再到如今的8万多人报名‘加入’新四军。”工作人员说。

  走进“尾厅”,360度的环幕影片播放着上海建设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的成果和远景。对于参观者来说,英雄从未远去。(信息来源:解放日报记者 张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