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谈文明 当前位置:上海文明网>徐汇文明网>大家谈文明
曾宪一:探究工程师的摇篮
来源:徐汇文明网   时间:2019-04-24

  四月二十二日徐汇教育大会的隆重举行和鲍书记充满激情的重要讲话,让全区的教育工作者们倍感振奋;特级校长曾宪一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教育家。他约我到徐汇中学一起交流体会,二十三日下午我欣然而至;马相伯铜像前杜鹃正红!

  在校长室,我和曾宪一共同学习教育大会文件。在关于推进高中教育优质多样发展的表述中,“徐汇区面向2020年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明确指出——支持上海市徐汇中学等学校创建市级特色高中;鼓励和推动高中学校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探索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有效方法。对此,我们都很受鼓舞。

作者和初中学子交流生物基因工程课的体会

  我和曾校长还注意到:鲍书记在其重要讲话中也突出了创新教育及素质教育的迫切性。鲍书记指出:徐汇区教育系统,要注重科教结合激发智育活力;依托徐汇区丰富的科技资源,邀请科学家们走进校园,并且进一步拓展青少年科学研究院、光启创新基地等,构建科技教育大课堂,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求知欲,引导他们勤于学习、追求真理。同时,鲍书记强调徐汇区还要“持续不懈地发展优质特色教育工程,以初中“强校工程”、特色高中建设等为抓手,引导学校立足校情,梳理先进办学理念,拓展高质量的特色课程和活动载体,探索多样化办学新途径,进一步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我们觉得,鲍书记的这些论述具有指南针般的意义;这对于学生、家庭、教师和学校等,都会产生深远的竞争力导向。

  关于特色和科技创新教育,特级语文教师出身的曾宪一已经探索了多年。他曾经告诉过我:徐汇中学169年的办学传统特色是“崇尚科学,文理兼通,中西贯通,多彩发展”,科技教育是学校最核心的发展基因。早在徐汇公学时期(1850—1932),初创的这所学校就开设理化生等60门课程,1900年“明定以法文及泰西科学加入课程”,1904年用中英法三种语言教授算学、物理、地理等基础学科,而“泰西科学注重实验”,所以学校很早就有理化实验室,大力倡导“中西并茂,文章科学俱全”。每每谈及这些教育先贤的远见卓识,曾宪一都充满感恩。我也曾经考证过:近代中国首先开设出天文学课程的学校,也就是徐汇中学。

徐汇中学校园里浓烈的科学氛围

  曾校长对我强调说——办学办特色、办学办课程!徐汇中学近年来顶层设计出工程素养培育科学特色课程群,并且在教育部课题《中学与大学共建对接课程群建设的实践研究》和上海市级课题《创建中学生工程技术特色多样化发展学习模式的实践研究》的引领下,着力提高学生们的动手实验实践能力和跨学科综合思维能力,深入实施创新教育,全力争创上海市工程素养培育特色高中,努力把学校建成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摇篮,为汇学学子未来解决“钱学森之问”奠定学识学力基础。而我觉得“钱学森之问”提出之前,包括徐汇中学在内的我区教育系统就一直在探索创新素养的培育;提出之后则是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在曾校长的教育理念中,工程素养是现代学生必备的素养和竞争力!其要点包括:工程领域知识、创新的思维品质、问题解决能力、设计和实践能力以及人文艺术修养。既然秉承“汇学”之校训,徐汇中学就要着力把学生培养成有科学素养、人文涵养、艺术修养、文化教养的汇学(汇学=荟学+会学+慧学)型人才。

曾宪一校长在马相伯先生铜像前

  他还进一步地阐述为——科学素养是首要育人目标,工程素养是科学素养的内核,与学校育人目标天然对接。加强工程素养培育正是实现育人目标的现代探索,工程素养又深得学校人文、艺术和文化课程的滋养。因为工程学是一门综合型的应用科学,它与数学、自然科学、经济学、社会学、艺术等基础学科有广泛交织的互动关系。基于这种特点,使得工程素养在高中的培育具有广泛可能性,学校既可直接开设工程类课程,也可与数理化生等结合实施,还可通过艺术、文学等课程进行有机渗透。确实如此,我就认识不少高级工程师、甚至中国工程院院士,有的能拉小提琴、有的喜欢钢琴、有的能够绘画、绝大多数爱好摄影……在中国科学院和复旦大学工作的我的父亲王志华属于生命工程的科学家,他也热爱摄影、书法和小提琴;他的感悟是只有热爱生活、热爱艺术,才会热爱人民和热爱祖国,才能在科学的探索中迸发出应有的激情,在工程创造中产生创新灵感。

  目前,徐汇中学已经运行了“生命科学”、“工程科学”、“种子课程”以及“其它类”四大类创新实验课程群,共有26门课程、涉及到23个工程。曾校长说:这些年来,他自己和老师们一直坚持在基础型课程中渗透、在拓展型课程中应用、在研究型课程中深化的实施思路,聚焦着工程素养培育。曾校长和老师们的卓越努力和倾情投入,感动了很多人、也得到了交通大学等高校的积极支持。

  徐汇中学丰富多彩的课程体系,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如生命科学创新实验课程群,就有结冷胶菌株的实验室培养及发酵、环境工程实验、走近基因、食品安全的快速检测、生物信息学、尼古丁的生物降解、Cry1Ac和Cry1Ab转基因作物的试纸条快速检测、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课程,体现的工程有微生物、环境、基因、食品、信息、生物安全、医药。而工程科学创新实验课程群则有高铁调度与驾驶、3D打印、波音787飞机驾驶等课程,所属的工程有交通管理、材料工程、设计与制造等。种子课程群有简易空气净化器制作、多彩的功能膜、太阳能发电、大数据的奥秘、计算机程序控制等,其所属的工程有环境、材料、能源、网络、软件、地理信息等。其它类创新实验课程群有无人机、水下机器人、月球车、魔术等课程,所属的工程科目有机器人、杂技、航天、影像等。

高铁驾驶课程的实训进行时

  徐汇中学是所七年制的完中,从预初到高三的全部学子在每学期都可以接触这类课程。我觉得现在的学子们好幸运啊!百闻不如一见,在曾校长的亲切邀请下我还观摩了一下工程素养课程。在高铁调度与驾驶课程的教室里,就有一台庞然大物——居然是一座实体实训的高铁驾驶舱。授课者是一九八九年出生的小伙子、毕业于上海大学应用数学专业的吕健老师,他到徐汇中学任教三年了、而授课这门“高铁调度与驾驶”也已经四个学期了,深得学生们的喜爱。一群初一的孩子正在上课,初一四班的女孩蒋慧平同学正在“驾驶”着高铁呢。我看着她自如娴熟地控制着这辆列车,时速则从一百七十公里升级为三百公里;大型电子屏幕还显示前方有火灾事故,即考验着蒋慧平同学必须迅速做出反应。她选择了紧急刹车,并报告主管部门;在主管部门批准指令下达之后,她让列车回驶退出危险区域。而在隔壁的波音787飞机驾驶课程教室,授课者是毕业于上师大中文系的年青教师宋董荣;一群也是初一的男生正在操纵飞机,最后安全降落虹桥机场!

  也就是说,语文老师在教授孩子学习“操纵飞机”、还涉及到航空及发动机的原理,这让我感到很惊讶很兴奋、也很钦佩曾宪一的用人魄力。他很真诚地告诉我: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现在的九零后知识面宽、多科目执教能力强,也容易和学子们打成一片、甚至共同学习和探究,他自己的职责就是设计好发挥青年教师才干的丰富舞台。他还介绍了另外二位青年才俊和我座谈,一位是物理老师汪洋、另一位是化学老师张德贵,他们都毕业于上师大、都是在二零一五年进入徐汇中学任教的。常规课程之外,汪洋执教3D打印课;他告诉我初中的孩子主要学习打印玩具和劳动工具,高中则进一步要学习材料学和工程学的基本原理。

飞机驾驶课程中的老师和学子

  张德贵更多的精力则放在化学试验课上,有时候也和高中生们讲讲化学发展的故事、以及诺贝尔获得者的相关科研成就。他还告诉我,曾校长强调应用和试验手段,并且认为这样的方法能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新知识。目前,化学理论课和试验课的比例为三比一。但张德贵明显感觉到,学子们在试验课上其实更加兴奋;他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够有学生也去高校选择化学专业,这样就更有成就感!

  在结束和青年教师的座谈之后,我和曾宪一校长再次来到马相伯先生的铜像前鞠躬致敬。我们都认为,老人家科教兴国的梦想正在徐汇这块热土上春暖枝繁!

  (作者王泠一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明办主任、《上海精神文明发展报告》主编,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摄影:王泠一、陆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