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谈文明 当前位置:上海文明网>徐汇文明网>大家谈文明
陈锐:从天使到女儿、从骨干到党员
来源:徐汇文明网   时间:2019-04-17

  和其他医院几乎一样的社会氛围,本职工作繁忙的压力和时不时医患关系紧张的传闻,让青年医护人员难免会感到纠结。但第八人民医院的大楼里有个老龄服务病区,老年科主任陈锐、护士长贺云和更年轻的同事们早就提出了“360度全方位优质服务病区”的工作目标。所谓“三心”,质量放心、服务称心、环境舒心;“六化”,规范化、制度化、创新化、安全化、亲情化、人性化;“0投诉”,则是全年零投诉。最早向我介绍360的就是八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周建元教授,那是在2014年。周建元本人是位儿科权威,但他对其他科室了如指掌。

  在人们口碑中的360“亲情化”服务,实质上就是视患者为亲人,提倡“一次住院永远朋友”;给病人过生日,送上连心卡建交情;重大节假日举办小型医患联欢会,电话慰问出院患者。于是,年年都有老人在那里举行金婚纪念,十年来都是零投诉。周建元书记曾经建议我整理360的故事,我整理后也曾经在一次全市性卫生系统文明创建总结大会上,向全体在场人员介绍这一创新性举措。在我的笔下,360的故事见诸于新民晚报、新民周刊、新闻晨报和劳动报,其系统性的总结,则收录于上海社科院的年度智库报告《上海精神文明发展报告》书中。

上海市卫生系统三八红旗手、八院老年科主任陈锐

  从2014年接触八院以来,我和周建元、李银萍(副书记)、多位科室主任以及贺云等多位护士长深谈过;唯独和陈锐同志交流甚少。因为她医疗诊断工作总是冲在前面,交流访谈却是躲在后面。她甚至要求采访她先进模范事迹的记者压缩时间,因为患者更需要她投入精力。在2017年筹备八院七十大庆时,李银萍同志让我看过八院职工的纪念、感怀文集,我也没有看到陈锐的什么作品。但我知道陈锐是我应该记录的先进,我的机会出现在2019年4月11日的义诊现场。

  义诊的实施和受益双方即八院和大茫村,和我所在的上海社科院都是文明共建伙伴;双方领导也都知道些对方的不少先进事迹,共同决定彼此间也建立伙伴关系。而八院的白衣天使们要来义诊这事,在朱泾镇大茫村流传得很久了。这一天可终于来到了!四月十一日的下午,一辆中巴载着八院党委书记周建元教授等十位各科室权威,从徐汇的漕河泾启程七十多公里抵达了金山的这个全国文明村。

作者在八院党员活动中心采访陈锐同志

  义诊活动的筹备涉及到八院党委和大茫村党总支两个先进基层党组织,作为牵线人的我自然也早早地来到了现场。我知道这大茫村早就脱贫进入小康,宅基上都建起了小楼;小楼前面被称之为美丽一条埭(整洁而飘着春天花香的水泥小径),小楼后面是竹林、小桥、流水和金灿灿的油菜花。因为朱泾是千年古镇和曾经二百五十多年的金山县城,文教事业发达而学校质量有口皆碑,村民们居然完全没有子女入学的丝毫焦虑。唯独村民们所迫切需要的医疗服务是个短板,也就成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心病。以前古镇上当然有中医,但不经意间退出了生活。

陈锐(右)和她的黄金搭档贺云护士长

  我们当然都知道奋斗者是幸福的,但奋斗者也会老;大茫村奋斗脱贫奔小康的那一代村民明显就进入老龄社会了。所以,当周建元教授事先询问哪些科室更适合去给村民义诊时,大茫村党总支书记周秀良第一反应就是需要老年科。义诊现场,布置在村民汪金妹小楼的客厅里,果然一大群年长的村民早就在那里翘首以待。汪金妹六十三岁了,是她所在村民小组的妇女组长和埭长、负责村民自治以及河道治理和垃圾分类。她客气地招呼着乡里乡亲,而她的小狗既礼貌又热情。

  小狗一身白色的卷毛,它的名字就叫小白;是汪金妹看电视、散步时的主要陪伴。小白是混血儿,来到世上已经二足岁了;它对我非常亲切,一见如故的样子。村民们告诉我小白很有灵气,主人身体不舒服时也会着急不安;它似乎有点知道穿白大褂的是医生、是好人。很快,白衣天使们来了。我、汪金妹和小白把天使们引进宅基义诊室;小白还围着每一位天使转了一圈,摇摇尾巴表示友好!

  不过,天使们没功夫答理小白;他们和主人及村干部礼节性握手后旋即就投入了义诊。此时,我也是多余的人;小白就陪我在埭上走走,它带我看了整治一新的河道,以及河道边健硕的蚕豆、冒尖的春笋还有口水井。过了好一阵子,有村民得到义诊后满面笑容地离开了;小白就招呼我在一个空闲的竹椅子上坐了下来。这时,我发现八院一共来了五个科室,即儿科、心内科、泌尿外科、呼吸内科和老年科。我坐下来后,候诊的村民们也围着我打听这些上海来的大医院医生的情况。巧的是因为我参加过卫生系统的先进表彰会,七年前就认识的老年科主任(主任医师)陈锐的事迹,我还是比较熟悉的。尽管她很低调、不曾和我具体交流细节;但她的事迹来自患者口碑。我就把自己所知道的故事,告诉了村民们。

  如陈锐和一位朱阿婆保持了持久的医患深情,原来早在十多年前朱阿婆就有心脏病史。在2008年,她突发心梗,那晚在CCU守护监护仪旁的陈锐,突然发现监护仪上朱阿婆的室颤波,飞奔到朱阿婆床旁,此时朱阿婆已处于昏迷状态。当她被电击除颤后悠悠醒来时,看到的就是陈锐关注的脸,陈锐轻声的说:“朱老师您要坚强我在救您”;听完这句话后朱阿婆又陷入昏迷中,这是心梗后常见的现象。经过反复的电击除颤后、朱阿婆终于被救了回来,至此朱阿婆也和陈锐成了“生死之交”,甚至有种难言的依赖。2014年,朱阿婆再次遇到生命紧要关头、突发脑梗,在连续昏迷几天后第一个认出的人还是陈锐。这时的陈锐已经在老年科了,她再次挽救了老人的生命;她们的相识一晃11个年头了,陈锐已经成为了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人,每次季节变换陈主任都会关心她嘱咐她要注意什么。朱阿婆的家人也常常找陈锐咨询问题,她总是不厌其烦。最近朱阿婆心脏病又犯了,虽然脑梗后遗症出现语言障碍,但是见到陈锐依然会激动的开口感谢。

  此番,在这宅基义诊室的屋外,我和小白都发现陈锐是最忙碌的。好多老年村民问珍、最大的阿婆八十三岁了;胸闷、气短、背疼以及脚不利索……陈锐一方面诊断,一方面科普。她还建议村里应该给每一位年长者建立健康档案,以及展开远程医疗咨询服务;因为信息技术也发达了,可以和村医务室实现互动。陈锐还说这并不是她第一次到农村义诊,以后她也愿意再来大茫村继续为大家服务。这一番恳切的话语,让大茫村里的长者们感到女儿般的贴心。当然,小白是听不懂的。可是,当陈锐和同事们坐上中巴离开时,小白却在车后追了很久、很久……

作者在八院义诊现场和义犬小白留影

  而后在大茫村举行的党建和文明创建座谈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周建元书记告诉我们:“按照中央的要求,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八院把党的领导工作更加地突出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把方向涉及方方面面,尤其是总体的医院改革发展都要党委来做具体部署和展开工作。八院现在有八个党支部,马上就要发展成为十个党支部,有二百多名党员。应该说,党员在整个医院的建设发展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怎么样党建引领呢?其中一个战略性思路就是医院按照双培养要求——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把骨干培养成党员!八院大部分党员还是比较优秀的,体现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所以今天来义诊的都是党员!”

  在把骨干培养成党员方面,陈锐就是个典型了;2016年,她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一员。而她的黄金搭档,老党员贺云护士长则是从党员成为骨干。贺云还告诉我:“陈锐主任工作认真严谨,对严重或者不放心的患者就诊后她会后续跟进关注,所以许多患者及家人都会一有问题就找她。而在诊疗过程中,她总是能够抓住重点,解决患者的突出问题”。有一个很惊险的例子,即在一次对一位年长患者的电话回访中,她发现患者说话较费力气、气急加重,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对曾经服务对象的了解,陈锐判断患者病情突变,为他及时联络了救护车,开启绿色通道组织抢救。当时经过数小时的努力,这位患者终于脱离了鬼门关。事后老人感念她的救助,还特地作诗一首——“老汉乘鹤将欲行,恍惚似闻疾步声,黄浦江水流千里,不及良医救治情”。而类似这样的例子,实际上已经举不胜举。

  至此,我总感觉到陈锐的身上还有一种基因,是和红色基因并蒂的基因——就是她很可能是医生的后代,这种基因是家传的慈善为怀的价值观。四月十六日下午我的这个判断得到证实,在李银萍同志的安排下我见到了陈锐。陈锐告诉我,她爷爷是中医、一直在河南行医;她自己是在江苏长大的,但去郑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学了五年。大学毕业,她先是在郑州当地工作;二零零二年她加入了八院团队。她现在的家其实挺远,一号线地铁抵达单位单程就需要一个多小时呢。

  在我看来短暂的二十分钟采访时间里,陈锐接了三个迫切问诊的电话;这样的场景其实也经常发生在她的节假日。关于最近突然爆红的九九六话题(即马云提出的上午九点上班、晚上九点下班、每周工作六天,引发了劳动权益的广泛争论),陈锐认为这对于以职业为事业的追梦者来说是不必、也没有时间去加入争议的。如以医生为例,服务对象是患者;服务的姿态是需要全身心、全时段地投入的;何况还有急诊和突发性医疗救治,就像勇士在战场上一样没有退却的犹豫!

  采访是在八院的党员活动中心进行的,怕耽误她的工作、很快我就和陈锐握手话别了。望着她疾步走向诊断大楼的白色身影,我突然想起了雷锋同志永恒的名言——“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而我想告诉陈锐同志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目前还没有做到,但全心全意为天平德育圈红领巾服务,我多年来一直在坚持、也做到了;我将把你的故事告诉更多的孩子们!

  (信息来源:王泠一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明办主任、《上海精神文明发展报告》主编,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图片来源:朱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