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谈文明 当前位置:上海文明网>徐汇文明网>大家谈文明
南社与南洋中学
来源:徐汇文明网   时间:2018-03-22

   “南社”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大规模革命文化团体,伴随中国同盟会的成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成立发起人是同盟会会员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活动中心在上海。南洋中学第一届校友朱少屏(曾留校任教,后担任校友会会长等职)是其核心成员。1909年11月13日,南社于苏州第一次“雅集”,17人参加,有14人是同盟会会员。朱少屏在此次大会上当选为会计员,同时当选的情况为,陈去病为文选编辑员,高旭为诗选编辑员,庞树柏为词选编辑员,柳亚子为书记员。命名为“南社”,意谓“操南音不忘本”,亦暗喻对抗“北庭”(反清革命)。南社以研究文学、提倡气节为宗旨,弘扬爱国热情,光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时有“文有南社,武有黄埔”之盛誉。为辛亥革命做了非常重要的舆论准备。1917年,发生争论,内部开始分裂。1923年解体﹐以后又有新南社等组织,前后延续30余年。

  南社的成立之时,正是南洋中学飞速发展之际。1909年秋,充满西式风格“基地宏敞,建筑合法”的新校舍在日晖港畔正式落成,“讲堂、宿舍、运动场等支配适当”;且交通便利,附近有沪杭铁路的日晖港站,校门口有来往西门及龙华的公共汽车“东循龙华路,康衢路,制造局路至斜桥,北循大小木桥路可抵法租界,西循龙华路可至龙华”, 除本地学子外,引得安徽的胡怀琛、江西的饶毓泰,以及后来的福建的陈体诚、四川的巴金、广东的赵一肩等一众好学之士千里迢迢负笈求学。

  南社成立的1911年,南洋中学校友会也正式成立。新式学校的同学代替了旧时科举的同年,校友会自然成为一个新的情感联系组织。此时的南洋中学毕业生中已不乏名人,如已留学归来,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秦汾、上海银行公会会长钱永铭(新之)以及寰球中国学生会总干事朱少屏等人,当然更多的是刚毕业不久的热血青年。南社作为反清革命组织,又是进步文学社团,以校友会为平台,发展志趣相投的有志文学青年加入南社,成为一个再自然不过的事情。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是南社历史上入社人数最多的一年,也是南洋中学校友入社最多的一年。辛亥革命前有社员200余人,辛亥革命后剧增至1180余人。

  以22岁、刚刚毕业的吴鼎为例,他在入社书的“介绍人”一栏所填三人依次是“朱少屏、胡寄尘、王培孙三君”,此四人均为南洋中学校友(曾在南洋中学工作学习)。特别是朱少屏,因其社会活动范围广泛,由他介绍加入南社的人高达118人(仅次于柳亚子介绍187人)。据上海文史馆资料显示,曾经在南洋中学工作学习过的南社社员至少有24位。仅由朱少屏介绍入社的就有10位:校长王培孙、教师许苏民,第一届校友朱葆芬、叶振谟,第四届校友钱新之,第六届校友郭步陶,第七届校友戴克谐、胡怀琛、吴相融、吴鼎。值得一提的是,1911年毕业的第七届学生5人参加南社,是南洋中学历史上出现南社社员最多的一届。另一人为何震生,于1909年由高旭先行介绍入社。

  这些参加南社的南洋人,都体现出了一种浓烈的南社情结——提倡民族气节、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反抗专制统治和弘扬传统文化,且师生、同窗之间感情深厚、志趣相投、文笔俱佳。本文重点介绍胡怀琛、吴鼎二人。胡怀琛(寄尘),著名教育家、编辑,曾任南社会计员、干事等职,撰有《南社始末》一文,共介绍31人加入社。辛亥革命后,协助柳亚子编《警报》及《太平洋报》,参加《万有文库》古籍部分编辑工作。先后在中国公学、沪江、持志等大学及正风学院担任教授,授中国文学史、中国哲学史等课,民国21 年受聘于上海通志馆任编纂,搜集整理一批上海地方史志珍贵资料,卓有贡献。任教与编辑之余,又勤于选编、撰写、著述,涉及文学史、哲学、经学、佛学、考据学、地方志、诗歌、小说、传记、评论、杂记等,门类广博,存目多达152 种,约1500 余万字。再说,吴鼎(定九),中国早期著名报人,留日期间与南洋中学同窗好友戴克谐合作翻译了英国威尔士的长篇小说《人耶非耶》,1915年8月刊于《小说大观》杂志,并出版单行本,该书是中国近代科学幻想小说的重要译作。1918年10月与同是南社成员的邵飘萍等人创办《京报》,任总经理。注重对政局、战局的报道和评述,讲求新闻时间性,反帝反军阀的旗帜鲜明。著有《新闻事业经营法》一书,是我国第一部新闻经营管理方面的专著。

  南社情深,社中多位名人和南洋中学有交集。如,邵力子、马君武曾在校任教,叶楚伧、钱永铭曾在校就读,陈其美曾捐巨款助教,于右任、居正数次为题词勉励南洋学子,杨杏佛曾到校演讲,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陈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