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谈文明 当前位置:上海文明网>徐汇文明网>大家谈文明
祖国北方的人情味
来源:徐汇文明网   时间:2018-02-24

  祖国的北方和北京,是很多南方孩子的向往。都说北方重人情,请看看吧……

冰雪中的温暖

  今天,王博士推荐了吉林《城市晚报》中一篇题为《长白山深处:雪在飘风在吼……他们在为野生动物送“年货”》的新闻报道给我,让我和他一起分享阅读。

  看到题目,我就诧异,什么是给动物送“年货”呀?读完报道,我恍然大悟。在农历新年脚步越来越近的时候,在家家户户为了过年张灯结彩的时刻,在长白山自然保护站里,有这样一群工作人员,他们工作在白雪皑皑的原始森林,为在森林中生活的野生动物们送去食物,让它们能够安然地度过食物匮乏的寒冬。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工作人员要面对天气寒冷的困难。在那里,温度只有零下二十几度,走着走着,人们的睫毛、嘴角都会挂上白霜。我想到上海的气温前几日刚跌破冰点,我就冻得瑟瑟发抖,不愿意出门,一想到那里的温度那么低,隔着文字我都不禁打了个寒战。如此的低温,使得工作人员又不得不面对第二个困难:行动不便。大雪使得他们为动物送去食物的路程变得艰难而又漫长。记着跟随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才走了一公里路,就已经累得气喘吁吁。巡护员告诉记者,这里的雪才到膝盖,不算什么,有些地方都要没过腰。如此恶劣的环境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而在记者的笔下,我看到的不是工作人员的抱怨,我看到的是他们的坚持和乐观。这样的精神打动了记者也感染着我。每天5、6个小时的路,一年下来可以绕赤道两圈,他们笑着面对。走着走着浑身冒汗,冷风又往里头灌,如此的“冰火两重天”他们用歌声鼓励自己。

  在这样的冰天雪地间,这群可爱的人们给野生动物们送来了食物,给了他们一个温暖的新年。(作者王淇仪为上师大一附小三年级学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北方的温情

  我知道东北的概念是因为老虎。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同学的妈妈在上海动物园(也叫西郊公园)的工作就是东北虎的饲养员。同学的妈妈也很敬业,总是过年的时候还在陪老虎。老虎的食物除了新鲜的牛肉和牛排骨,还有苹果、梨子等色彩鲜艳的水果。这些伙食在我的小时候都很昂贵,因为计划供应和物资短缺、就是有钱也不一定能够买到。所以,有一次我做梦的时候就成了小老虎,在动物园吃好的。

  我读小学之前就在北方生活过,对于积雪没膝、或者及腰不怎么敏感。四十多年前,北方郊区或农村、山区以及林区的家庭里,没有目前现代化的取暖设施即统一供应的暖气。通常有密封的炉子,里面用原煤的碎块烤火,有排烟管从窗户通到屋外。一边烤火、一边烤馒头或者黄豆,也搁着水壶;还有个小收音机可以听故事、听当时叫革命现代京剧的样板戏。北方屋子里的生活,还是挺舒适的。

  那时,我家有匹骡子,个子很高大,是家庭生活中的运输主力,主要是到物资供应站取回粮食、煤炭和其它必需品。我那段时间和姑父生活在一起。他是复员军人,在一次战斗中负了重伤,政府照顾他,就给了他一头骡子。骡子的食物主要是草料、玉米和大豆。到了冬天,只有干草料。可这骡子也需要吃水灵的,但它不喜欢吃大白菜,要吃当时在北方比较稀罕的胡萝卜,给它准备胡萝卜挺费劲的。

  骡子也为邻居们服务,邻居们彼此间隔距离都挺远,雪地里送一户人家的生活用品,往往就得半个多小时。骡子得到的奖励是两根胡萝卜,我只让它吃一根,还有一根帮它储备着。我自己得到的奖励很少,只是一手心烤熟的黄豆。一头骡子的过冬都很不容易,何况整个原始森林。我对护林工充满着敬意。(作者王泠一为上海社科院文明办主任、《上海精神文明发展报告》主编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