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网联盟 上海-浦东 浦东文明网 -- 文明浦东我先行
浦东“两优一先”: 勇于担当 敢为先锋
发布时间: 2021-08-20    文档来源:浦东文明网    

南城居民区党总支举行宣誓仪式。 □本报记者 郑峰 摄

陈福良(右)在党支部会议上发言。 □本报记者 陈烁 摄

徐敏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浦东市场监管局 供图

雷撼在方舱医院。 □本报资料图片

付斌在工作中。 □本报资料照片

 

   南城居民区党总支 携手抗疫,党员一呼百应

  回想起2020年初那个特殊又揪心的时期,塘桥街道南城居民区的居民们、党员们、居委会工作人员们都百感交集。如今,阴霾散去,他们庆幸自己有一个强有力的党总支,庆幸有党员们无所畏惧地冲锋在前,庆幸有那么多无私付出的志愿者,庆幸他们每一个人能够互相温暖、共同守望家园。 ■本报记者 陈烁

  守望家园

  6月28日,在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上,孙红菱接过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荣誉证书。“我们小区人口多,但我们的党员也多。”南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孙红菱底气十足地说,“在疫情中,我们的党总支充分发挥了引领作用,所有的党员一呼百应,真正是党员先行。”

  2020年初,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南城居民区东南华庭小区居民周敬虹的日本之行,突然被采购排满。“到了药妆店,发现很多人都在抢购口罩。”周敬虹说,也就在这时,当时的居民区党总支吴书记向他求助,请他在日本帮忙买一些防疫物资带回来。最终,周敬虹努力为小区买到了1万个左右的口罩,还有护目镜、额温枪等其他物资。通过邮寄、肩扛手提的方式,历经艰难带回来,并无偿捐助给了小区。说起周敬虹这一“壮举”,东南华庭业委会副主任、党支部书记赵连弟很感动。“那个时候物资十分紧缺,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赵连弟说。不单周敬虹,说起疫情刚开始时,在党员的引领作用下,小区居民们共同守望,最终志愿者队伍扩大到40多人。

  责无旁贷

  孙红菱坦言,整个南城居民区有10个小区,其中商品房小区8个,老小区2个,实有人口6000多,上海市首例确诊病例又发生在这里,疫情防控的确很难。“但我们的党员非常多,9个支部共有361名党员,在疫情中党员们充分发挥了引领作用。这其中,年轻党员成为中坚力量。”

  她介绍,年轻党员有着独特优势:“一是他们精力比较充沛。二是他们对手机、电脑等线上操作比较熟练。”疫情期间,南城居民区的年轻党员们通过线上的微信群和居民进行沟通,了解居民的需求。疫情初期要到指定药房去购买口罩,买好后还要把口罩送到居民信箱,年轻志愿者的体力优势也发挥了出来。

  因为小区封闭,在快递不能送进小区的那段时间,面对小区门口堆积如山的快递,又是年轻党员成立了突击队,牵头梳理快递,按照楼号分别摆放,还把快递和外卖生熟分开,大大方便了居民。“那段时间大家真是很辛苦,有时候志愿者一直要工作到晚上10点。”孙红菱说。

  整个疫情期间,南城居民区党总支始终是居民群众的主心骨。党总支第一时间召集党员骨干研究,第一时间发出社工“召回令”,第一时间在“家园微信群”中公开患者状况;党员干部第一时间戴上口罩走家串户,耐心细致地做好小区居民的工作;居民区“两委”成员和社工主动取消休假,前后100多天坚守岗位,无一人请假、无一人退缩。

  温暖继续

  77岁的茅宝珍是澳丽花园“馨丁缘”志愿者组织的负责人。退休后,她一直热心参与志愿服务,后来在南城居民区党总支的帮助下,成立了这支主要由退休老师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已帮助近万人次。同样是在疫情初期,南城居民区当时的党总支吴书记找到她,希望她组织小区的年轻党员、年轻居民出来做志愿者。

  “我就做了一个二维码,在小区的两个几百人的大群里一发,好多党员和居民都参与了,很快就组织起来了一支志愿者队伍。”茅宝珍感叹:“这些年轻人真的让我感动,在疫情中我们发现了这支力量。”

  如今,南城居民区的一切恢复了常态。在居民区党总支的带领下,整个居民区也愈发温暖。通过楼组党建引领,南城居民区党总支积极打造“一楼组一特色”品牌项目。“馨丁缘”团队即是其中之一,为小区内亲子家庭、独居老人送上服务。另外,通过自治金项目,打造楼组内的“文化客厅”,展示楼组建设成果和居民自治共治经验。

  疫情中的经历也带来了意外收获。孙红菱跟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一名硕士毕业的全职妈妈,通过疫情看到了居委的工作,觉得很有意义,也想做社工。现在,这名全职妈妈已经是南城居委的一名委员。随着社区疫情防控转入“平战结合”新时期,南城居民区党总支又聚焦横向50米、纵深100米的“小区主出入口”,率先作为塘桥街道的试点开始了“三口一视界”的打造。

  “小区主出入口是居民每日必经地、各类信息汇集地、展示文明主阵地、治理要素集中地。”孙红菱解释,“‘三口一视界’的打造,就是把社区安全防范和公共管理的有效制度、机制和设施,固化在作为第一道防线的50米视界,打造‘安全守护的关口’,提升居民的安全感;把社区公共服务和社情民意的资源、平台和载体,也集聚到作为家门口服务第一延伸点的50米视界,打造‘社区服务的端口’,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另外,把社区文明创建和环境美化的主要阵地、标准和要求,同样树立在作为第一风景线的50米视界,打造‘文明示范的窗口’,提升居民的获得感。”

  疫情平稳后,茅宝珍在参加一档电视节目时,曾说自己有一个愿望:当疫情过去后,我很希望他们(志愿者)摘下口罩,我们相互认识一下,我要给他们一个很温暖的拥抱,感谢他们在这么困难的几个月很认真地付出。

  如今,她的愿望已经实现。“生活还在继续,社区也在越变越好,我们将继续守望相助,让家园变得更温暖。”茅宝珍说。

  “两弹一星”党支部 把“两弹一星”精神传承下去

  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已被载入史册,像陈福良这样曾经为之在草原和戈壁滩上奋斗的幕后英雄们也到了耄耋之年。但是,生活在上钢新村街道的“两弹一星”功勋们,一直在发光发热。在这个平均年龄81岁的“最长党支部”里,这群老党员凭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赤诚,坚定地传播着“两弹一星”精神。 ■本报记者 陈烁

  把“两弹一星”精神带到社区

  陈福良是上钢新村街道“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支部书记。最近,他和老伙伴们很忙。先是去了一趟山东,回到上海后第二天又赶去了青海西宁,为这些地方“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成立进行交流。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又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居住在上钢新村街道的80余名“两弹一星”老功臣,正是这两个事件的参与者和亲历者。

  “两弹一星”精神被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24个字。随着这批功臣们扎根上钢新村街道,24字精神也在这里扎根并传播开来。他们所在的济阳三村,成了远近闻名的“两弹一星”村。上钢新村街道充分挖掘这一独特资源,在2003年成立了“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走入位于上钢新村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的基地,曾经那些艰苦而又充满激情的岁月点滴,一一展现在眼前:存放原子弹最小部件的“匣”、野外作业防风沙眼镜以及当时从全国各地奔赴戈壁滩的大学生们的毕业证书、功臣事迹、各种荣誉证书等。其中的绝大部分照片和实物展品,都是居住在上钢新村街道的“两弹一星”功臣们搜集或捐赠的。基地建成后,这些老同志还组成了讲解团队,自发地轮班为参观者讲解。2005年,上钢新村街道“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支部成立,支部成员全部是原二二一厂的退休党员,因此这个支部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蘑菇云”党支部。

  最初,党支部有40多名成员。但是,随着他们渐渐老去或迁走,现在这个党支部还有27名党员。他们中年龄最大的已经90岁,最小的也有73岁,平均年龄81岁。

  说起讲解任务,陈福良乐观地说:“虽然最早一批讲解员中的老陶已经90岁,还有一名同志腿有毛病,但都及时替换上了其他同志,目前还是能保证6名同志的讲解队伍,保证每周二固定值班。”

  艰苦中历练出的精神

  那些曾经亲身经历的事,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从这些老功臣们的嘴里讲出来,尤其有感染力。他们几十年的青春年华,远离亲人,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磨难,把自己整个献给中国“两弹一星”事业。

  陈福良是从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的。“我家是农村的。毕业时,就觉得自己是党和国家培养的,所以填报的第一志愿就是青海二机部,具体干什么不知道,但只知道要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锻炼。”陈福良说。虽然1965年去的时候生活条件已经好多了,不再住帐篷和土坯房,但仍然要克服高寒缺氧。“刚去时经常流鼻血。米饭蒸不熟,馒头夹生,每天刮大风,沙尘到处都是。”同样抱着“国家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想法的朱孔阳,第一志愿也填了青海。“我大学里就入了党,所以虽然想过那里艰苦,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朱孔阳说。他还记得,当时提炼材料没有不锈钢等设备,就用大木桶。“浓度稍微高一点,桶就很容易被腐蚀了。”

  不遗余力传承下去

  从60年代陆续前往青海,到1997年左右退休回来,这些老功臣大都在青海待了30多年的岁月,而且很多都是夫妻双方一起在那里奋斗奉献。这期间,父母不能照顾,孩子不能陪伴。就像他们曾经的誓言:“一生情系两弹,死后魂归草原,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就是用手抠、用牙啃,也要造出中国的争气弹”。

  上钢“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支部的老党员们,都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如今,他们在耄耋之年依然奔忙着。

  在上钢新村街道“阳光讲师团”、文化中心文体团队、平安志愿团队等20多支队伍中,几乎都能见到“两弹一星”党支部老同志们的身影。十多年来,他们还深入机关、学校、企业、部队等单位宣讲,听众达16万人次。去年,他们又与上钢新村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共同打造了《追寻“两弹”足迹 挺起中国脊梁》新型情景党课,在基层党组织开展巡演,目前已经累计演出50余场。

  在陈福良看来,传播“两弹一星”精神不但是义务,也是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现在还有余力,就应该把教育基地的优势发挥出来,传承好、发扬好‘两弹一星’精神,特别是在青少年中间传承和发扬出去,因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代人的艰苦奋斗。”

  未来谁能接过传承重任?陈福良充满信心地说:“肯定会有年轻一代来接班。现在核工业二二一离退休人员管理局上海管理处已经派了年轻人,来到基地学习讲解。”他又补充说:“我们的子女也马上进入退休年龄,核二代、核三代也可以来接替这一工作,让‘两弹一星’精神一直传承下去。”

  徐敏 以“小窗口”推动“大服务”

  徐敏1993年入职新成立的浦东新区工商局,作为一名企业注册官,她为数以万计的浦东企业发放身份证——营业执照。坚守注册岗位28年来,她平均每天受理企业咨询80余家,最多时达到近140家,近五年来累计超过10万户次。 ■本报记者 严尔俊

  继“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先进工作者”之后,6月2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上,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注册许可分局二级高级主办徐敏再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这是一个实至名归的称号。徐敏是土生土长的浦东女儿。从1993年入职新成立的浦东新区工商局,作为一名企业注册官,她为数以万计的浦东企业发放身份证——营业执照。坚守注册岗位28年来,她平均每天受理企业咨询80余家,最多时达到近140家,近五年来累计超过10万户次。自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到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她用最平凡生动的实践,在参与浦东开发开放和助推企业发展的历程中,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诠释着一名党员的初心与使命。徐敏感言:“作为一名来自基层一线的党员,能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获此殊荣,内心非常激动,也倍感责任重大。回望百年奋斗路,党带领我们一步步走向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作为一名市场监管干部和浦东女儿,我亲历了生活的日新月异,感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欣欣向荣,深深体会到了党的伟大。我想,今天这枚奖章不仅是给我个人的,更是给我们浦东市场监管系统全体党员干部的!”

  她积极发挥先进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以她名字命名的“徐敏创新服务工作室”自2018年成立以来,坚持“改革更有力度、服务更有温度、贴近企业需求、实现精准服务”的工作理念,全情致力于解决企业的“急难愁盼”问题。

  记者注意到,不管走到哪儿,徐敏总是拿着一本笔记本,“这是我最珍贵的‘工作伙伴’。”徐敏翻了翻记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说。在同事眼中,她的本子就好像是“医书”,不少企业,甚至同行都来找她“开方子”。带着这本“医书”,两年多来,徐敏先后走访调研企业近2000家,化解企业难题4000余个,她带领的工作室也日益成为弘扬劳模精神、服务企业群众的“金字招牌”。“这两年有不少人问过我,你们一年跑500多家企业怎么忙得过来,是不是狗熊掰玉米,只给人家提供一次性的服务?我只想说,那是你不了解一个浦东注册官的日常。我的手机24小时开机,我们每开完一场座谈会,拜访完一家企业,都会当场建一个微信群,把我们的工作战场延伸到线上,便于随时答疑解惑。只有走到企业身边,才能真正明白他们的创业项目对市场的意义。”徐敏说。“在去年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浦东: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彰显‘四个自信’的实践范例,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作为一名具有34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我要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以‘小窗口’推动‘大服务’,以自己的‘小浪花’融入浦东改革发展的‘大潮流’,继续为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而努力奋斗!”

  雷撼 国家需要时随时出发

  入党36年,雷撼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在国家需要时,随时待命、随时出发。每当国家有需要时,他都主动请缨,立刻赶赴战场。太多次的电话连线,让雷撼已经成了记者心中“电话里的医生”。 ■本报记者 张琪

  雷撼的父亲是抗美援朝的战士,老党员。雷撼说:“家庭氛围让我从小就热爱党、拥护党、忠诚党。”1985年,他考入第三军医大学军医专业,不仅成为了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更是成为了保家卫国的战士。一年以后,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多年党的教育培养,让他儿时的志向逐渐清晰——秉持“攻坚克难、不辱使命”的初心,为党和国家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2008年汶川地震,雷撼作为浦东新区第二批救援队队长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组建帐篷诊所,下乡送医送药,为灾区百姓健康尽己所能。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正在挂职锻炼的雷撼,第一时间请战出发,组织危重伤员转运,保障灾区伤员医疗救治。虽然每次出行,背后都有母亲的担忧,妻儿的不舍,但是每当看到病患信赖的眼神和病愈后的笑脸,其中的收获和感动,让雷撼对于自己的初心有了更坚定的信念。

  2014年,雷撼主动请缨前往井冈山革命老区开展健康扶贫,筹办上海市东方医院吉安医院。4年时间,他牢记井冈山精神,扎根一线,助力革命老区医疗卫生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吉安医院也获评2017年国家卫健委“全国先进单位”。雷撼认为,这段特殊的经历让自己体会到,初心唯有立足于实践才能得到升华与锤炼。

  2020年初,湖北武汉出现新冠疫情。2月4日,雷撼作为领队带领53名队员,组成东方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驰援武汉,援鄂44天,患者零召回,病人零死亡,队员零感染。雷撼感慨:“这一切都离不开临时党支部发挥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此期间,有22名队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3名队员火线加入中国共产党,鲜艳的党旗始终飘扬在抗疫最前线。

  而在雷撼带队从武汉胜利“班师”的那天,记者见到了铁汉难得的柔情一面:正在中国医科大学读研究生的女儿雷雅迪扑进爸爸的怀抱,他的妻子、东方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医师方路也眼含热泪,雷撼一手抱女儿,一手牵妻子,喃喃地说:“终于抱到了!”

  这是一个三代从医的医生世家。在这个医生之家,夫妻两人在长期的一线医疗工作中相互理解扶持,生活上相互体贴照顾。全家人都从事医学事业,有着很多的共同话题。一家三口经常互相提问互相学习,为临床的某个患者、为书上的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彼此收获良多。女儿也即将成为医务工作者,平时,夫妻俩也会和女儿讨论,作为医生不仅要钻研好医术,还要对患者有仁心,要懂得换个角度,去理解和体谅患者,这样医患之间的内心才是相通的。

  从事临床工作30多年的雷撼,在党组织的关心、爱护和培养下,逐渐成长为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他也时刻不忘在日常工作中发挥自己更大的作用。这些年,雷撼荣获全国“扶贫榜样奖”、“中国好医生”抗疫特别人物、上海市最美退役军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等荣誉。雷撼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医生,能冲在危险最前线,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的光荣。所有的成绩,不仅是对我个人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浦东新区卫生健康事业的肯定。感谢浦东这片热土,让我逐渐成长,逐渐成熟,经受历练,成长成为一名召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医务战士。”

  2020年7月,受组织委派,雷撼担任浦南医院党委书记兼法人代表,肩负着要将浦南医院从以医疗为主的区域性中心医院,建设成为医、教、研并重的高质量发展的三级综合性医院的重任。面对新的使命,雷撼坦言还有很多新知识需要学习,有很多新能力需要提升。雷撼说:“我庆幸生在了好时代,党和国家的蓬勃发展给了我们干事创业的好机会、好平台。作为一名基层的医务工作者,我也必将不辱时代赋予的使命,勇往直前,奋斗不息,奉献不止,努力为百姓健康谋福祉。”

  付斌 让国产水下机器人潜入深海

  付斌是长春人,有着东北姑娘特有的直爽,从小就对“造机器人”有浓厚的兴趣。如今她创立的查湃智能科技扎根浦东张江,成功研发“海峡号”便携式水下机器人产品,让一批批适应市场需求的中国水下机器人潜入深海。 ■本报记者 杨珍莹

  奋力学习 归国创业

  在日本留学,打开了付斌的“深海大门”:深海勘探是东京海洋大学与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JAMSTEC)联合办学的专业。在全球顶级的海洋研究所,付斌有机会看到万米潜水器和世界首台3500米智能潜水器,被先进的深海装备所震撼。付斌说:“中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而我们对于海洋的开发跟美国、日本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海洋大国成为海洋强国,高端海洋装备是重要的支撑。”

  海洋工程行业工作环境艰苦,很少有女生从事这个领域。付斌深知这一行需要具备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和敢于钻研的突出品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更是时刻提醒自己,要比日本的学生更努力、更勤奋,因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能靠自己奋斗得来。

  因为成绩优异,日本研究所向付斌伸出了高薪工作的“橄榄枝”,但她拒绝了。2009年,付斌学成归国,加入上海交大水下机器人的团队。在上海交大的5年,付斌参与研制了4500米级深海遥控无人潜水器作业系统——“海马号”。2014年,海马号通过验收,成为中国迄今为止自主研发的下潜深度最大、国产化率最高的无人遥控潜水器系统,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国产化。

  精品机器人100%国产化

  2015年,付斌又做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离开交大创立公司。在一无人脉、二无资金的状态下,她通过张江客服电话,一份PPT介绍“勇闯”浦东。金子在哪都会发光,在张江团队的协助下,用2周不到的时间,她完成了所有的工商注册,瞄准了“小型便携式水下机器人”这一当时“冷门”的领域,开始了创业之路。

  在水下无人机领域,付斌掌握着世界前沿的技术,团队研发能力很强,但从有针对性地研发出一款新的机型,到实际生产实践中的稳定应用,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付斌决心把自己的产品做成真正的“中国智造”,而不是“制造”,这让她在研发过程中,“死磕”每一个零件、每一个细节。当时,国内没有一家做“水下机器人”零部件的厂商,付斌只能一张张图纸自己画,去跑工厂,打磨出合适的器具。

  当首台外形酷似小煤气罐的“小黄人”水下机器人造出来后,付斌就和同事一起,抱着几十公斤重的设备,租了一条渔船出海实地测试。“记得当时晃得特别晕,但为了数据精准,一定要出海测试。”付斌说。就这样在多次东海实验后,“小黄人”得到了第一个订单,还为付斌赢得了创业后的第一个国家级奖项——“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一等奖。

  2017年下半年,查湃的工业级标准水下机器人产品经过一年多的打磨测试,面市发售。作为第二代产品——“海峡号”,在付斌及团队的努力下,所有100多个零部件全部实现了国产化。

  摸索中从“超仿”到“超越”

  2018年1月,巴拿马籍油船“桑吉号”在东海沉没,为探明沉船位置,排摸沉船原油泄漏情况,需要小型水下机器人潜入深海进入油管勘察。

  对比世界上的多家产品后,全球海事救捞咨询公司的专家从荷兰飞到上海,“前一天半夜我接到电话,第二天是周末,荷兰专家就赶来办公室看样品,看完就下了订单,直夸中国制造的水下机器人让他们惊艳。”付斌说,“当天下午就在现场等着我们装机提货赶去救援了。”“海峡号”的出色表现,为查湃水下机器人一下子打开海外市场。一道道“深海”难题解开,“海峡号”也一次次完美地完成任务。

  2019年,“海峡号”以“复杂水域作业机器人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这一创新之举,又为查湃拿回了上海市技术发明三等奖(省部级)的奖状。2020年,查湃公司入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20年,“水下智能巡检机器人”荣获中国航海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目前“海峡号”系列产品广泛服务于中国海军、中交集团、中铁集团、中科院等大型企业,并远销十几个国家。十多年的摸索,让付斌的“水下机器人”游入了全球各地,实现了从“超仿”到“超越”。而付斌的“机器人”梦想也向前跨进了一步:做蓝色国土的捍卫者。“除了传统的海事救援领域,我们在桥梁、河道、管网、港口等诸多的水下场景应用,实现水下空间处处可探查、处处可管理。”付斌说。

  在科研之外,付斌还兼任了不少社会职务,其中包括张江科学城综合党委创业支部副书记、张江科学城妇联主席等。浦东是她创业的始发站,张江这座活力四射的科学城,也让她愿意付出更多,“浦东让创业者感受到的整个氛围是鼓励创新、包容失败。创新环境的营造需要每一个参与者团结、共享。作为一名党员,我希望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信息来源:浦东时报

责任编辑:陈莉

 

发表评论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文明网联盟 上海-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