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第六届“孝动浦东”颁奖典礼在北蔡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举行,10名“孝动人物”及1个“孝动团体”获得表彰,这些孝亲敬老的榜样都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孝道,向社会传递了正能量。
本届“孝动浦东”评选活动,由浦东新区老龄工作委员会主办,浦东新区民政局承办,浦东新区广播电视台、浦东新区老龄事业发展中心协办,建设银行上海浦东分行冠名。活动延续了往届“孝顺、感动”的主题,从基层出发,从最贴近群众的角度寻找浦东各街镇的孝老、助老、敬老、爱老的感人故事。活动期间,各街镇共推选出200余名候选对象参评,经过层层筛选,40名个人及5个团体进入最后评审。
同时,为更好地宣传本次评选活动,组委会工作人员在7-9月结合便民服务走入浦东各街镇多家社区,以海报、展架等形式向浦东居民展示身边的孝动事迹,还为他们带去了金融、健康知识普及等服务活动。
颁奖舞台上,泥城镇的外来媳妇覃银圣接过了由婆婆颁发的奖杯。3年前,覃银圣的丈夫突患疾病去世,留下了残疾的婆婆和两个年幼的双胞胎女儿,“那段时间,我其实已经崩溃,但看到这一家子,我咬牙坚持了下来。”为了更好地照顾家里,她辞掉了原先的全日制工作,找了份计时制的临时工,每天起早贪黑地拼命工作。两个女儿非常懂事,小小年纪的她们认为,“妈妈是最漂亮”的,覃银圣的言传身教给了两个女儿最好的示范,也给这个家庭带去了希望。
典礼现场
合庆镇勤俭村的曹婷婷今年 36 岁,她精心照顾伯父曹启明的事迹在村内外传为佳话。颁奖现场,行走不便、讲话不清的曹启明亲手将奖杯颁给侄女。曹启明今年68岁,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且膝下无子女。十多年来,曹婷婷一直关心伯父,在照顾他生活的同时,还带他出去旅游。北京、三亚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虽然伯父腿脚不好,但他的人生是完整的。”颁奖现场,曹婷婷呼吁广大年轻人,除了关注情人节、儿童节以外,也要更多关注重阳节,为身边的老年人增添更多的欢笑和记忆。
“孝动浦东”迄今已走过六个年头,每届评选活动均从基层出发,以层层推进的方法在平凡人中挖掘不平凡的无私奉献精神。组委会期待通过举办评选活动,真实记录浦东最感人的“孝动”故事,树立真正的时代偶像,实现以孝传人、以孝育人、以孝感人、以孝化人、以孝聚人,力求通过“孝动浦东”评选活动将“孝”文化深入百姓内心,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以此助力创建和谐、文明的新浦东。
本届“孝动浦东”活动初期,组委会收到热心群众邮件及留言近百条,并最终选出40名个人及5个团队进入最终评选阶段。8月28日至9月22日,“孝动浦东”通过“浦东头条”微信公众号开启投票通道,共收到近3.7万张选票。投票结束后,工作人员通过电话采访、实地走访等形式,深入挖掘人物背后的故事,确保了所有“孝动浦东”候选人事迹的真实性。
张凤芳 宣桥镇
“活一天就是赚一天,人要积极乐观。”这是宣桥镇村民张凤芳经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
2009年,张凤芳被确诊为乳腺癌。在与病魔抗争期间,她参加了浦东新区癌症康复俱乐部,与病友经常交流病情、定期排练节目、参与各类公益演出。
2015年10月,张凤芳在腰路村委会的支持下,在自己家里开设了养老睦邻互助点,买了麻将台、健身器,还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家里排练沪剧等文艺节目,方便附近的老年人听戏、唱剧、健身。睦邻点办得有声有色,影响范围逐渐扩大到整个村子,前来活动的老年人已达80多人。2017年春节,张凤芳和她的小芳睦邻点的故事被收录进了上海教育电视台《银龄宝典》节目。
王海俊 塘桥街道
提起王海俊,邻居无不称赞她是一位孝敬公婆、贤惠能干的好媳妇。
王海俊婚后一直与公婆住在一起,他们家曾多次被评为“五好家庭”。邻居说,30年来从未听到她和公婆争吵、耍过脾气、红过脸。
2014年,王海俊的丈夫突发心脏病撒手人寰。90多岁的公公,脑梗再次复发,瘫在床上。当时许多人都劝她将公公送到养老院或老人其他子女家。王海俊却说: “我是他的家人,不能因为老公不在了就把公公推出家门。”
每天,王海俊帮公公洗衣、喂饭、擦身。老人大便不通,她就帮老人按摩,甚至用手抠出大便。刚开始,她还戴一次性手套,后来老人说有点痛,她就不再戴手套。
杨雄 书院镇
书院镇李雪村8组村民杨雄夫妇,十几年如一日侍奉双亲并抚养残疾弟弟,诠释着新时代尊老爱幼的含义。
杨雄的弟弟,十几岁时摔了一跤,落下了严重后遗症,走路佝偻着身体,甚至不能独立吃饭。患有精神抑郁症的母亲,也因此病情不断加重,到2008年时发展到精神失常。2010年,父亲术后智商下降,生活也无法自理。
父亲、母亲、弟弟,照顾三人的重担常常压得杨雄喘不过气来。面对父亲经常弄得满床屎尿,弟弟行走时跌跌撞撞,母亲病发时经常走失,他几次都觉得几乎要崩溃。幸好,温柔贤惠的妻子一直在他身边,不离不弃。
为了不让家人有什么闪失,时刻都能有人照看,杨雄和妻子调整了上班时间,一个日班,一个夜班,两个人往返于工厂和家中,毫无怨言。
覃银圣 泥城镇
在泥城镇新泐村9组有这样一户家庭,一家三代四口人都是女性,婆婆、媳妇和两个8岁的双胞胎孙女。
10年前,26岁的安徽姑娘覃银圣嫁到泥城镇。丈夫周峰家庭贫穷,父亲早逝,母亲残疾。覃银圣说:“我们都有双手,只要肯做,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的。”婚后,她跟婆婆一起居住,勤勤恳恳地工作和照顾家庭,还生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女儿。村民们纷纷夸赞:“这个外来媳妇实在的,是来过日子的。”
2014年,年仅32岁的周峰因突患疾病去世了。覃银圣极力克制着悲伤的心情,安慰着婆婆和两个女儿,忙前忙后料理好丈夫的后事。为了更好地照顾家里,她辞掉了原先的全日制工作,找了份计时制的临时工,每天起早贪黑地拼命工作。
施琴 高东镇
高东镇珊黄村村民施琴,多年如一日照顾养父母施雪林和陆月英。 “他们从小待我如亲生,我照顾他们是应该的。”她说。
2010年,陆月英得了脑梗,在医院住了大半个月。施琴每天一下班就赶去医院给老人洗脸、洗脚、擦身和按摩。在她的精心照顾下,养母身体渐渐康复,虽然记忆力衰退,但生活能自理。
2011年,施雪林骑自行车摔了一跤,造成盆骨骨折。考虑到养父在医院要躺一个月,出院后很长时间也需要有人照顾,施琴的丈夫决定提早退休照顾岳父。施雪林一年要住院一两次,施琴总是一日三餐准时送到医院里。 “父亲不喜欢医院的饭菜,而且过了饭点就不吃了,所以我一定要准时送过去。”她说。
现在,老人住进了敬老院的双人房,施琴经常烧些老人爱吃的菜带去探望。
张建娣 南码头路街道
今年65岁的张建娣,自己也是老年人了,却还要照顾家中5位老人:公公、婆婆、父亲、母亲和阿姨。
每天,张建娣一早起来就开始忙着买菜,给老人做不同口味的饭菜,洗衣服。几十年里,她没有休息过一天。随着老人们身体逐渐衰弱,她只好把86岁的母亲和92岁的婆婆送到养老院,自己开始了两地奔走的生活。每周,她都去养老院陪老人聊天,送去日常用品和老人爱吃的饭菜和营养汤。
张建娣还是小区的优秀党员、志愿者、楼组长。在社区里,居民总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做志愿服务、小区巡逻、清洁整治、文明宣传等。
张建娣兼顾小家和社区大家,即使再苦再累,脸上总是流露出灿烂的笑容。面对别人的赞扬,她总是说: “没什么的,这些都是小事。”
陆顺华 北蔡镇
两张病床,两个输液用的支架,一台电视,一台空调,这就是陆顺华家里主卧的全部家当。
病床上,住的是陆顺华的岳父和岳母。两位老人同时瘫痪在床,十几年来一直都是老陆一日三餐地照顾着,岳父不久前刚刚去世。“老陆为了让两个老人能躺着舒服点,就买了这种医院的床,因为它可以摇起来,老人看电视也方便,他这也是用心良苦啊!”妻子陈德芳指着病床说道。
提起陆顺华,陈德芳的眼睛里有泪、有爱,更多的是歉疚。她和老公是2005年重组的家庭,在这之前,她已有个儿子,他也有个女儿。 “说实话,他也有需要照顾的年迈双亲,我没有想到他对我父母这么好,连我这个做女儿的都自叹不如。和他结婚后,他成了这个特殊家庭的顶梁柱,所有的重担他都一个人扛了下来。”陈德芳说。
夏春晓 陆家嘴街道
夏春晓是上海浦东恒山失独老人关爱中心的发起人,既是关爱失独老人的志愿者,也是失独老人身边的贴心人。
怎么才能让老人走出失独的阴影呢?夏春晓想尽了办法。2017 年 1 月18 日,陆家嘴街道的近 50 名失独老人参加了庆祝新年文艺演出活动。为了帮助老年人紧跟时代潮流,5 月 11 日,中心举办“做快乐老人、过智能生活”的智能手机教学活动。针对老年人学英语的需求和困境,中心特意请来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志愿小队来为老人们上课,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
夏春晓说:“我们不仅要向老人传递生活的希望,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和关怀,还要关注失独老人的精神需求,为他们的生活赋予新的价值,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
曹婷婷 合庆镇
合庆镇勤俭村的曹婷婷今年36岁,她精心照顾伯父曹启明的事迹在村内外传为佳话。
曹启明今年68岁,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行走不便,讲话不清。曹婷婷是曹启明的长侄女,一直关心伯父。每周末回家,她总要到伯父家,帮他洗衣服、整理房间,经常给他买点食品,一时吃不完的就放进冰箱。
2013年,曹婷婷发现伯父因为牙齿不好,吃东西越来越困难,就带他到医院装了一副假牙。假牙装好后,曹启明感到不太舒服,曹婷婷又花钱给他重新进行校正,直到效果满意为止。
由于双脚行走不便,曹启明从来没有出过远门。今年3月,曹婷婷问伯父想不想出去旅游?曹启明摇了摇头说, “我这样的人自顾不周,没办法出远门的。”没想到,一个月后,曹婷婷专门调休了几天假期,陪曹启明到三亚旅游。到了三亚,她租了辆小车自驾游,既当驾驶员又当导游。回来后,曹启明逢人便说,这次侄女带他过上了天堂般的生活,真开心。
汪忠义 唐镇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李金妹老人的子女们用实际行动反驳了这句话。自从她5年前患脑梗瘫痪在床后,身边24小时都有子女照顾,从不缺人。
2010年除夕,李金妹突然中风,全身瘫痪。从医院回到家后,儿子汪忠义和儿媳沈瑛立即买了一张舒适的护理床,放在楼下的东边房间,因为那里能照到早上的第一缕阳光。
早上,沈瑛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先把婆婆房间的门窗打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然后给婆婆洗脸、梳头、擦身、换尿布、按摩、洗衣服等。这时,汪忠义给母亲做的早饭也好了,用小勺一口一口地慢慢喂母亲。每天,汪忠义每隔两小时给母亲翻一次身、做一次按摩。天气好的时候,他把母亲抱上轮椅,推出去晒晒太阳、散散步。
孙女汪玲医科大学毕业后,也经常照顾奶奶,就连刚结婚的孙女婿也加入了照顾奶奶的行列。
汪忠义说:“孝敬父母本来就是为人子女的义务,我们当然竭尽全力要照顾好他们。”
北蔡镇中心小学
银杏爱心服务团队
百年老校,春华秋实。北蔡镇中心小学一贯秉承中华传统美德,始终将大爱和奉献融入学校的教育理念之中。勤学励志、厚德载物,学生们在这里沐浴着尚礼明德的阳光,在快乐的素质教育下求实进取、笃学善行。
2015年12月,北蔡镇中心小学举办了建校110周年庆典,策划开展了“你快乐所以我快乐”爱心众筹志愿服务活动。同时,组建了“银杏爱心服务队”。这是一支满怀着爱和奉献精神的团队,由学校党员老师、各班级和爱心家庭组成,与北蔡社区110位独居老人结对,为他们送去关爱和服务。服务队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行动播撒着“大爱无疆”的种子,学校的每一处空间都充溢着满满“正能量”的芬芳。
在学校组织的爱心义卖活动中,全校师生积极参与,筹得善款 16070元,如何用好、用妥这笔善款成了全校师生共同关心的话题。经过对居民区的多次走访和调研,学校最终决定为社区 110 位独居老人每人捐赠一部爱心助老电话机,让老人在急难之时能迅速有效地求助身边人,以赢得最佳的救助时间。
学校把“尊老爱老”的理念根植于全校师生的心间。寒暑假,服务队的孩子与家长来到结对老人家中帮助打扫卫生、表演精彩节目,送上慰问礼品,带去童真的祝福和欢笑。有的班级上门服务时了解到结对的老人患有高血压,就主动凑钱买了血压计。重阳节到了,服务团队就组织孩子们亲手制作饼干送给老人们,祝他们节日快乐。常态化的助老服务活动让孩子们和这些独居老人组建成了温馨的“新家庭”。
“你快乐所以我快乐”生命教育特色校本课程,引发孩子们的思考:为什么社区的爷爷奶奶会一个人生活?他们的子女真的就这么忙吗?我们还可以为老人做些什么?他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和爸爸妈妈、小伙伴交流,然后设计出老人调查问卷,了解老人的生活现状、需求和期望。在学生们的共同参与下,学校有针对性地不断丰富这项校本实践课程的社会教育内涵,制作了一本活动写真集,赠送给老人作为纪念;辞旧迎新之际,学校邀请所有的爱心家庭、师生和老人们举行联欢活动,让大家收获更深的生命体验感悟。
学校的爱心善举一直得到北蔡镇党委政府的关注和支持。《北蔡家园》报、“北蔡易生活”微信网站等及时推送活动信息,在校内外形成了关心关爱独居老人的良好氛围。《浦东时报》记者曾专门来学校进行采访报道,《上海法治报》也作了整版专题报道,社会反响巨大。
2017年,北蔡镇中心小学的“你快乐所以我快乐”爱心服务活动被评为浦东新区未成年人暑期工作优秀项目。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北蔡镇中心小学这支爱心服务团队始终践行“务实、奉献、感恩、和谐”的精神,传承百年底蕴,满怀真情奉献,让师生切身感受到了爱心所带来的美好变化,孝亲敬老的嘹亮歌声正在响彻北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