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网联盟 上海-浦东 浦东文明网 -- 文明浦东我先行
“妈宝”的世界里没有青出于蓝
发布时间: 2017-12-12    文档来源:浦东文明网    

  生活中有一类人,他们虽已成年却凡事依赖妈妈,人称“妈宝”。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1%的人表示身边有“妈宝男”,57.5%的人表示身边有“妈宝女”,58.3%的人表示,选择另一半时不愿找“妈宝”。

  “妈宝”应该属于乖巧孩子一类,凡事唯妈妈“马首是瞻”,几乎从来不跟妈妈唱反调。如此孝顺的孩子不仅父母省心安心,也会让不少乡邻羡慕赞许。“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要多”,强调听取父母长辈意见的必要性;“不听老人言,一辈子受饥寒”极言不听父母话的凄惨下场。儿女正在经历的事情,很多都是父母曾经的故事。为人子女者,为人处事多听父母建议,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少吃许多苦头。

  然而,不管什么情况,都“以妈妈的头脑为头脑”,认为妈妈怎么说都是对的,一味盲从偏信,显然没有道理。即便是伟人名士,也不见得所说每一句话都正确。每一个人都有其生活与思维的局限性,“横看成岭侧成峰”,妈妈的话,有时就像盲人摸象,充其量只是“局部真理”。随着形势、环境发生变化,妈妈的话有些日渐落伍,甚至不合时宜。比如,我们小时候,妈妈总爱唠叨“冬天要穿厚棉袄保暖”,殊不知,现在的轻薄羽绒服一样暖和。一个人,事事都要遵从妈妈的“旨意”,是否显得自己太没主见太没个性?假如妈妈没有在身边,或者因为其他原因,遇到事情无法征求妈妈意见,当事者岂不要六神无主?况且,妈妈并不能陪伴儿女一辈子,一旦有一天没有了妈妈,“妈宝”又将何去何从?

  中华民族从古到今都非常注重和讲究孝道。从三皇五帝到如今,无论是知识精英还是平头百姓,都对孝文化深为认同。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孔子的学生有若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意思是,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是实行仁德的根本。假如一个人对自己父母与手足同胞都不友好,怎么可能善待没有血缘关系的其他人呢?今天为人子女者,但凡知书达礼,无不对父母表示恭敬孝顺,这其实可以理解为对自己生命源头的敬重。无论是传统文化习俗还是现代文明伦理,孝顺父母双亲乃至敬重老师、长辈都是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共识理念。但是,迄今还没有哪一家学术理论、也没有哪一位博学大儒这样认为:父母、老师、长辈或者权威所言都是颠扑不破的绝对真理,都是不容置疑的。孔子和孟子都说要孝,但不一定要顺;该顺则顺,不该顺时就一定不能顺。“妈宝”之孝顺不是真孝顺,是过犹不及——不顾事实,盲目顺从,陷父母于不义,也是一种不孝。

  假如“妈宝”泛滥,不但公民个体难以茁壮成长,而且也会阻碍社会变革进步。“妈宝”的世界里没有青出于蓝。“妈宝”要摆脱对妈妈的依赖,闯出一片茁壮成长的天地,当务之急是走出“襁褓环境”。父母对孩子也应尽早放手,老是“裹在襁褓里”的孩子长不大。妈妈更要欣然看待子女与自己想法不同。“哪有牛儿不抵母”,子女与父母在争论中达成和解,在碰撞中交流观点,不但有利于代际沟通,而且也有利于共同进步。子女有思想有个性,将来才会有发展前途,才会有创新希望,才能由一株稚嫩幼苗长成参天大树,才能从方寸之地飞向海阔天空……

  涂启智

  责任编辑:陈莉

发表评论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文明网联盟 上海-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