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网联盟 上海-浦东 浦东文明网 -- 文明浦东我先行
要让“深扎”与“沉静”成为“采、创”的标配
发布时间: 2016-10-14    文档来源:浦东文明网    

  在过去的两年里,“深扎”正在成为全国文艺界的流行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对全国文艺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两年来,文艺工作者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纷纷走进基层“采、创、送、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为人民服务”正在成为文艺工作者自觉的实践。(10月13日《人民日报》)

  毋庸置疑,改变中国文艺,不仅需要“深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更需要“沉静”(沉得下去、静得下来),而繁荣中国文艺,其中“采、创”是一种重要手段与必由之路。故此,要让“深扎”与“沉静”成为“采、创”的标配,方能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使文艺真正为人民服务。

  显而易见,“采、创”既要“深扎”,又要“沉静”,方能“采”得多,“创”得好。诚然,从事“采、创”重任的文艺工作者既要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责任与担当,又要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历练与功底,更要带着“身入、心入、情入”的信念深入到实际的生活之中去。为此,一些文艺工作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相关项目需要选择合适的地方或单位去蹲点,以便在“深扎”与“沉静”中逐步融入生活、熟悉生活、体验生活、感知生活,既不走马看花,也不浅尝辄止,既不蜻蜓点水,也不任务观点,既不急功近利,也不肤浅浮躁,唯有如此,方能在“采、创”中有所发现、有所洞察、有所创新,进而成为文艺创作的行家里手,创作出“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

  不难发现,由于“深扎”与“沉静”齐头并进,因而在“采、创”中取得丰硕成果的文艺创作者不在少数。比如,上海电影集团编剧王丽萍每写一部剧花在采访、收集、走访、座谈会上的时间要比实际写作的时间多得多,写《保姆》时,她就去当钟点工;写《媳妇的美好时代》,专门去某商场开货梯;写《我家的春秋冬夏》时,去很多养老院采风,如此她通过走进生活,走近人民,融入火热的生活,在创作时还原生活,让艺术真实高于生活真实,使她所创作的优秀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国内外屡屡获奖。

  当然,要让“深扎”与“沉静”成为“采、创”的标配,在“采、创”上更要下苦功夫。毕竟,生活是文艺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文艺工作者不仅要与基层的领导多交流,更要与底层的小人物常交谈;不仅要眼观六尺,更要耳听八方;不仅要多走走,多看看,多聊聊,更要多想想,多学学,多问问。如此文艺工作者在基层采风与创作中,方能不断汲取生活养分,积累生活素材,激发创作灵感,创作出富有生活气息与时代特征的精品力作,真正让文艺作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从而让不断繁荣发展的中国文艺立足本国,走向世界。

                                                              沈旭飞

  

责任编辑:陈莉

发表评论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文明网联盟 上海-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