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网联盟 上海-浦东 浦东文明网 -- 文明浦东我先行
淡泊名利的杨绛值得贪官反思
发布时间: 2016-05-27    文档来源:浦东文明网    

  据新华社客户端消息,5月25日1时10分,著名作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逝世,享年105岁。杨绛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市。擅长于翻译、文学著作、戏剧等。其夫钱钟书,育有一女钱瑗(1937年-1997年)。回顾杨绛的一生,经历传奇,杰作众多,低调谦和,获赞“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为人处世治学治家都为后辈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5月25日中国文明网)

  虽然生活简朴、低调谦和、淡泊名利的“文学巨匠”杨绛离开了我们,但她让人肃然起敬的人格魅力、流芳百世的精神遗产以及对文学事业的杰出贡献却永远留存在我们的心间。

  纵观杨绛波澜壮阔、经历传奇的百年人生,让笔者感触最深的是她低调而有格调、清贫而有清明、淡泊而有淡雅、贤淑而有贤惠、才气而有才情、风骨而有风度的人格魅力。她不仅为我们树立了治学为人的一个标杆,而且也是当代作家学习的楷模,更值得与之相反的贪官深刻反思。

  杨绛著作颇丰,却虚怀若谷,没有文学大家的架子,自称是“业余作者”,依然在百岁之后笔耕不辍。而有的贪官,写了一本粗制滥造的书,根本没有市场的销售前景,却依靠权力强制摊派下属单位购买,获得了令人不齿的名利双收,待东窗事发,丑事败露,早已反而臭名远扬。

  杨绛平时生活简朴,省吃俭用,却对慈善事业慷慨解囊,截至2012年底,向母校清华大学“好读书”基金捐赠版税逾千万,受到资助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已达数百位。更令人钦佩的是,她不允许设立的基金用个人名字命名,足见她淡泊名利的崇高境界。而某些贪官,为了“留名千古”,在各个地方到处题词、留名,结果一旦落马,却在各地传来了一片“铲字声”,如此不仅面子丢尽,更留下了臭名昭著的笑柄。

  尽管杨绛的居所老旧,家具和设施简陋,但她拒绝清华大学为其陋室重新装修,可见她既不愿沾国家的光,也不愿添组织的麻烦。而某些贪官,利用贪污受贿得来的不义之财,大肆挥霍,把自己的居所装修得富丽堂皇,豪华别致,令人叹为观止,不过,贪官一旦身陷囹圄,就再也住不进这皇宫般的居所了。

  值得一提的是,杨绛在90寿诞的时候,有关部门意欲为她庆寿,她却毅然拒绝,并且在外躲避了一些时日,她不愿为此张扬自己,更不愿他人为她破费。而某些贪官,不仅将自己的庆寿大操大办,而且借宴请之名大肆收受礼金或价值不菲的寿礼,严重败坏了党风,由此受到查处与法办也就不足为怪了。

  杨绛的淡泊名利与高风亮节,更体现在她要求火化后再发讣告的遗言上,并提出不开追悼会、不受奠仪和至多七八至亲送送的三个要求,她希望用最简单的方式安静地离开这个世界,不惊扰与不麻烦大家,这种为他人着想、始终不考虑自身的崇高精神让人为之无比感动。而有的贪官早已为自己买好了极其豪华的蓦地,为自己百年之后留下一个令人羡慕的安身之地,殊不知,聪明反被聪明误,如此吸取民脂民膏的贪官之墓必将遗臭万年。

  毋庸置疑,杨绛的淡泊名利与贪官的追名逐利泾渭分明,格格不入。试想,如果作为人民公仆的官员具备了杨绛的不为名、不为利的高风亮节,那么被查处的贪官一定会越来越少。故此,在位的官员要将淡泊名利的杨绛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而落马的贪官则应从中好好反思一下自己为何没能像杨绛那样达到淡泊名利的至高境界。

                                               作者:沈旭飞

  

  责任编辑:陈莉

发表评论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文明网联盟 上海-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