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栏的话
世纪维新,人和政通。浦东开发开放二十五周年,物质文明,尤显蒸蒸日上,人文浦东,总领海上之风。秉先贤之思训,扬今日之德名,浦东历史深处的家训,今天开栏。
老子云:“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浦东家训,易知易行,能知能行。是为:百年树人,予少年以启迪;千秋立业,弘精神之文明。
开设本栏目,旨在挖掘浦东古今家训之精华,展示家族遗风之蔚然。期待您拿起手中的笔,将散落在浦东历史深处的家训故事,呈献给文明的浦东。
墓志铭上的孝义
陈连官/文
墓志铭上的孝义,与浦东高桥的黄俣有关。
还在宋朝时,自苏州东至东海都是旷荡苍茫之地,那时的清浦里也就是现在的高桥镇地区,为江海阻绝之滨,但却有渔盐萑苇之饶,很适合隐居遁世。宋朝扬州太守沈都远去职后来到了高桥,成为高桥沈氏始祖。史志记载,自此子孙繁衍,日益昌盛。其子孙筑土塘以捍海,规划屯田水利,流泽三吴,修治路桥。经几代人的捍海自卫,农桑既兴,市集渐成,在今天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黄俣是高桥当地人,“聚族而居,五世共食”出自于一块墓志铭上的记录。
1963年,高桥海滨中学在平整操场时发现了黄俣墓。挖掘时收集到墓志铭1块,墓砖3块,铁牛3只。
墓志铭中这样记载,黄俣,字惟大。“嘉泰四年(1204)八月初五日以疾卒于家,享年七十有六。”“葬于所居昆山县临江乡清洲之原。”《江东志·黄氏祠堂》载:“此中阀阅多由南渡,惟黄氏世居兹土。” 黄俣在世时,其家“五世不分”,黄俣乃其三世,其先世在北宋已居于斯。
《宝山县志》载:“宋,杭州盐场官黄绅墓在高桥岁号三十一图。有大银杏数株,翟姓仆世守。”黄绅曾建法昌寺,其墓邻于寺,黄俣便是黄绅的后代了。
这块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墓志铭,在距今九百多年后的今天,重读长达四百多字的铭文,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黄俣家族的家风及其处世之道。
反反复复的诵读,我们的眼前出现了这样的画面:“余幼侍曾祖母吴氏之侧,下视诸侄,诜诜成行。会食堂上者常百口,内外无间言,迄五世不分。”意思是说我年轻时陪在曾祖母吴氏身边,看到下面侄子有很多。到堂上吃饭者经常有上百口人,内外和睦相处,始终五世同堂。古代信奉多子多福。黄俣有四个弟弟,他生有二子二女,还有四个孙子、三个孙女。整个黄氏大家族有一百来人,可以说是子孙繁衍、人丁兴旺。而且他们不分家,都在一起吃饭,这大概就是古代所谓的“钟鸣鼎食”(敲钟集合,列鼎而食)之家了。这样的生活场景,在现在是遍寻不到了。
墓志铭开始有“孝侄乡贡进士黄淇撰”,这说明撰写者黄淇是逝者黄俣的侄子,而且是个进士。黄俣是个读书人,喜欢填词作赋,老师郑公还是个参政(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墓志铭还有“二女:长适将仕郎(将仕郎是文散官名)顾燧;次适进士朱允成。”“孙女三人,长适进士陈居仁,馀尚幼。”就是说,黄俣的二女儿嫁给了进士朱允成;大孙女嫁给了进士陈居仁。
宋代三百年间,整个上海地区的进士凤毛麟角,不出十位。黄俣他家,不仅侄子黄淇是进士,而且女儿、孙女都嫁给了进士,所以这个黄家是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同时也佐证,宋代时高桥地区的文化,在整个上海地区也是十分地繁荣发达。
礼仪是这个家的特性,墓志铭有“会食堂上者常百口,内外无间言,迄五世不分,乡闾以孝义称。”意思是说整个大家庭上百口人和睦相处,内外不分,五世同堂,在当地以忠孝礼义而著称。墓志铭还有“君伯父与先君致政,钦奉家训,尤笃孝友”、“兄弟怡怡”。意思是伯父与我父亲,敬奉家训,尤其忠实,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这些都充分说明他们是名副其实的礼仪之家。没有“钦奉家训”,五世同堂,上百口人成年累月地和谐相处,没有严格的家规和家训是万万不能做到的。
墓志铭有 “兄弟怡怡,初无意于异居” 。意思是说:兄弟之间和悦相亲,开始时根本没有想分家。但“乡人当执役者,偶以人共户开讦之。因与先君谋,对泣而均其资产,外不假人与议视”。这就是说:乡里的管理者,偶然以人多户大(有的劳役按照户数摊派)说闲话。因此兄弟商量后,含泪分家,不给外人作议论的借口。黄氏不依仗人多势众,强词夺理,而是考虑到管理者的难处,服从管理。说明黄氏不仅注意大家庭内部的团结,而且还非常顾及社会外界的评价,尽量不让外人说三道四。所以黄氏又是个本本分分的守法之家。
这也是个节俭之家,墓志铭中“性恬澹节俭,不为居养所移。”意思是黄俣平时喜欢清净淡泊,生活非常注意节俭,不为周边居住环境所转移。特别是当黄俣考进士失利后,他“杜门却扫,然亦未尝废卷。”意思是说他不再扫径迎客(指闭门谢客),但是依然看书学习。
四百多字的墓志铭上,当时的社会风尚和家族风气历历在目,隐含着浦东最早的家训。家风、家规、家训等家族道德体系的绵延,令今天的我们沐浴着浦东的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