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网联盟 上海-浦东 浦东文明网 -- 文明浦东我先行
把有意思的事做成有意义的事——大学生创业养殖不一样的小龙虾
发布时间: 2016-08-02    文档来源:浦东文明网    

郑钊、陈绍坚、雷永、吴泽建(从左至右)刘思弘/摄

陈绍坚(左)和同伴们在虾塘边捕虾。殷方成/摄(图片来源:浦东时报)

  4个“90后”大学生选择了不一样的青春:休学、创业、养小龙虾。创业路上,他们吃了很多苦,但梦想正离现实越来越近。

  上海海洋大学大三学生吴泽建,现在的身份是“虾农”,黝黑的脸,粗糙的手。

  当不少大学生为完成学业而拼搏的时候,吴泽建和3个“90后”小伙伴选择了不一样的青春:休学、创业、养小龙虾。

  这不是一般的小龙虾,平均单价超过60元一斤,高于市场价几倍。

  尽管价格已超过著名的盱眙小龙虾,但吴泽建不愁卖。“零农药、零抗生素、无重金属残留”,当小河浜里的小龙虾遇上这些年轻人,卖点似乎随之而来。

  “这是可以蒸了吃的虾”,吴泽建给小龙虾取名“全可”,这既有小龙虾肉质饱满通体可食用的意思,也蕴含着几个年轻人对未来的憧憬。

  “清甜型”小龙虾

  半米多深的水塘中,栽种着成片的水草,水质清澈,依稀可见底部的小龙虾三五成群,沿岸则鲜花盛开。

  7月27日凌晨4点半,崇明区瀛东村。陈绍坚起床开始巡塘。他走到虾塘边,熟练地提起一个投食用的网兜,查看小龙虾吃饲料的情况,一边拿出笔记本记录。

  每个虾塘里都有两三个投食网兜,在30个虾塘边兜一圈,大约要花费一个半小时的时间。

  陈绍坚不是崇明虾农,是上海海洋大学大三学生。他在大三的时候休学,与3名同学吴泽建、郑钊、雷永,在崇明租下了200亩地。今年,他们从安徽引进了1万斤虾苗,开始了“清甜型”小龙虾的首次批量养殖。

  一群大学生,怎么会变身“虾农”?

  在公司的一本宣传册上,记叙了他们的创业故事: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有两个学生,缓缓推开了上海海洋大学生命学院某办公室的门,里面坐着的,正是鼎鼎有名的河蟹专家、上海市劳动模范王春教授。那天晚上的灯,比平时关得更晚一点。

  这,就是“全可”创业团队的开始。

  2014年,就读于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专业的大三学生郑钊和学弟雷永,在王春的指导下,筹备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征选,内容是小龙虾养殖。而当时,同是海洋大学水产专业的陈绍坚,正为自己的项目发愁。

  陈绍坚的项目是青蟹养殖,他从广东老家将青蟹运到上海养殖,没想到试了两次,两批蟹全死了。这个出生水产家族的孩子却不肯轻言放弃,独自一人去广东的海边渔村呆了20多天,攻破了运输的难点,成功将第三批青蟹以95%的存活率带到了上海。虽然这批蟹最后因为严寒被冻死,但陈绍坚的这股韧劲,打动了王春教授,同时也吸引了同学吴泽建对他的关注。

  最终,四个年轻人聚在了一起。王春出任创业导师,将自己多年来钻研的小龙虾苗种选育、饲料配方、生态养殖等集成技术倾囊传授,并将这群孩子引荐到了自己多年来开展研究工作的基地——崇明瀛东村。

  在崇明的养殖基地,大学生们给小龙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居住环境。半米多深的水塘中,栽种着成片的水草,水质清澈,依稀可见底部的小龙虾三五成群,沿岸则鲜花盛开。

  据吴泽建介绍,虾塘中所种的水草,全是经过实验筛选出的可净化水体的品种,确保养殖小龙虾的水质清澈。这些小龙虾在饲养过程中,以预防疾病为主,绝对不采用任何药物,所食用的则是由王春研制的一种环保型饲料,不污染水质。“如此一来,这里养出来的小龙虾绝对没有抗生素和重金属污染。”

  实践中,大学生们利用学科专业知识,不断改革传统的小龙虾养殖技术。比如在增氧环节,他们摒弃了传统养殖采用的水车式增氧机,自己研制了一套池塘底部增氧设备,成本更低,但增氧效果则提高了两倍。

  创业团队里,几个同学分工明确。辅修过经济学专业的吴泽建能言善道,性格开朗,担任总经理,陈绍坚是生产总监,和雷永一起负责一线生产,郑钊则是销售总监。

  早上6点,第一轮巡塘结束。陈绍坚要做的第二件事是起地笼。一来根据前一天的订单情况捕虾,二来检查虾的生长情况。养殖基地里有一间简易的实验室。每天,不同虾塘里的小龙虾在这里量身高、称体重。

  陈绍坚随意挑了一只小龙虾,虾体鲜红,虾螯威猛,剥开虾壳,只见虾鳃雪白,虾黄澄净,通常小龙虾背部的一条“黑线”,竟也是白净的。

  “如果这样的虾蒸了吃,是能吃出清甜味的。”陈绍坚说。

  创业的苦与甜

  水产养殖必须赶上生产期,郑钊和同伴们扛了几千斤的石灰,埋了几万棵的水草,组装增氧设备、装修工作室……裤腿上总是沾满了泥泞和油漆,一个个晒得黝黑。

  大学生们给小龙虾取了一个“全可”的品牌,寓意肉质饱满,干净安全,全都可以吃。

  “好虾,就要蒸着吃。”是“全可”的一句宣传语。今年,创业团队为“全可”小龙虾设计了商标、定制了品牌销售盒,定价分为两种规格:小一点的每斤57元,大的每斤76元左右。

  别看价格高,最近一个月来,全可小龙虾几乎每天都有两三百斤的成交量,想要订购还得提前预约。

  “第一年我们不求数量,但是一定要保证质量。”每一批销售出去的小龙虾,吴泽建和同伴们都要试吃,“就因为这样,我都吃胖了。”吴泽建笑呵呵地说。

  但在王春教授和当地村民的眼中,这群孩子,不仅没有胖了,反倒是瘦了、黑了,“太不容易了”。

  “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这些孩子的心血。”王春介绍,初来时,基地只有空荡荡的虾塘和几间破瓦房。为了降低成本,几个男生自己动手,进行池塘整治、护理塘基、消毒塘底。占了虾塘40%面积的那些水草,先要在温棚中种植一个月,然后一棵一棵移栽进虾塘。“从前在学校,这些学生都是‘学霸’,在家里,哪个又不是父母捧在手心里的?”

  “最初的三个月是最苦的,天天甩开膀子干。”郑钊回忆。水产养殖必须赶上生产期,他和同伴们扛了几千斤的石灰,种了几万棵的水草,组装增氧设备、装修工作室……裤腿上总是沾满了泥泞和油漆,一个个晒得黝黑。

  “也有想过放弃的时候。”吴泽建说。如果不是参与了创业,从小品学兼优的他此刻应该是在国外进修学业。好几次,由于天气等原因,这群创业的年轻人不知所措,损失惨重,“有时候想想,干什么不好,为什么偏偏要来干水产呀?”

  从大学生到养殖户,几个年轻人还面临初入社会的考验。

  今年3月初,吴泽建去安徽采购虾苗。第一次实地看到养殖户的辛苦,他和同伴商量后,决定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进行收购。没想到,当天晚上,只身一人住在旅馆的吴泽建接到了当地虾苗贩子的恐吓电话,把远在上海的团队伙伴也吓得不轻。初生牛犊不怕虎,吴泽建与虾苗贩子商量,如果他们能收购到保证质量的虾苗,那么就从他们手上以同样价格收购一千斤虾苗,互惠互利。这件事就这样化解了。“当时没想那么多,就是想多给底层养殖户一些利润。”吴泽建说。

  创业中遇到的困难还有很多。从上海到安徽,单程800多公里,需10多个小时的车程。运输过程中,每隔两三个小时,就要下车观察车厢环境和虾苗的活性。今年5月,由于天气炎热,一批虾苗在途中死伤惨重。最后,吴泽建等商量了一下,决定直接放弃这批虾苗,承担经济损失。“我们不能冒险降低最后成品的质量。”

  还有一次,陈绍坚和一位同伴去进虾苗,一路暴雨,等到他们把虾苗小心翼翼地运回基地,已经是凌晨一点多了。这时,池塘因为暴雨严重缺氧,两人不敢贸然把虾苗放进虾塘。陈绍坚将这些小龙虾苗安置在温棚中看护,用了两个半小时将1500斤龙虾苗筛选好,然后不停地调节水质和氧气,直到第二天天气放晴,虾塘环境稳定才将虾苗转移。那时,他已经一连30多个小时没合眼了。

  现在,吴泽建有时还会想起去年和伙伴们拿着宣传册一家家跑水产经销商的情形。“现在我真的相信,这个社会真正做事、认真做事、做好东西的人是不会吃亏的。”这个刚满24岁的年轻人说。

  如果能行我们自豪

  “中国水产养殖业的人才断层很严重。我们不做,或许就更没人做了。如果能带动养殖户致富,我们很自豪。”

  2014年,项目启动之初,“全可”清甜型小龙虾原本只是几个大学生的一次创新。没想到,陆续有十多个养殖户听说以后找上门来,表达对这种养殖技术的需求。还有一些吃过清甜型小龙虾的人主动与全可团队联系,表示认可和鼓励。这些,都让这群年轻人在惊喜之余,看到了未来。

  “创业的初衷,可能就是回应这种期待。”吴泽建说:“那时候,我们意识到,可以把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变成有意义的事情来做。”

  在这几个人中,陈绍坚最能理解养殖户的心情:“在广东老家,从小我就看到基层的养殖户生活很辛苦。传统的养殖技术和工具几十年来一直缺乏改良。”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让陈绍坚在高考时选择了上海海洋大学。“我要学技术,回去以后,帮助整个产业转型。”

  “现代的水产业亟需技术改革,可是愿意投身农业的年轻人实在太少了。”王春感叹。他是中国海洋大学全国第一届水产养殖专业的本科生,而当年的19个同学中,如今只剩4人从事这个专业。

  在这四个男生的身上,王春看到了自己当年在全国各地推广农业科技入户时的那股干劲。更难能可贵的是,四个人的父母都对孩子创业表示支持。

  如今,在养殖基地,越来越多海洋大学水产专业同学正加入到这个项目中。

  2015年开始,王春在养殖基地开设了“池边学堂”项目,邀请学生自愿来到这里参与一线实践。“水产是应用型学科,需要实践,仅停留在理论阶段是远远不够的。”

  2015年,清甜型小龙虾的实验有了显著的成果。当年11月,“全可”创业团队在原有基础上,重新注册了上海惒盛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始技术成果转化。“惒盛”这个名字是王春取的,“我希望几个孩子记住,只有齐心协力,公司才能好好发展。”

  成立公司后不久,吴泽建和几个同伴就申请休学了。王春有些担心:“技术上的难题可以攻克,最怕他们在其他环节吃亏。”他帮着学生与校方沟通,“上海海洋大学设置的是弹性学制,六年之内修完所需要的学分,孩子们依然可以顺利毕业。”

  在瀛东村,村民们喜爱这群孩子,总是慷慨地提供帮助。在偏僻的乡间,这群男生安心于日不出而作,日落却不息的生活,休息的时候,抓紧时间看书,和老师一起钻研养殖技术的改革,辛苦却是满腹欢喜。

  前一阵,网上有人对大学生创业养小龙虾提出质疑,美国的大学生创业都是尖端科技,为什么中国大学生却靠农业炒噱头?

  那晚,吴泽建思忖良久,辗转难眠,他半夜起来推送了一篇博文,其中写道:农业、农民为何被人瞧不起?作为水产养殖领域内的大学生,应该立足于中国农业的国情,思考实践如何帮助更多底层的养殖户,带动他们致富。如果能做到,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在行动。

  “中国水产养殖业的人才断层很严重。我们不做,或许就更没人做了。传统农业是朝着智慧农业发展的,什么是现代农民?我们就是现代农民,是科技型的农民,我们带着专业知识,把知识用到农业上面。”吴泽建说。

  如今的“全可”,采用“两虾一蟹”混养模式,分期养殖小龙虾、河蟹、南美白虾,使池塘的综合效益达到最大化。在未来,公司最重要的还是技术推广,与农户、水产合作社开展合作,在占有一定股份的情况下,派技术团队对合作者进行技术指导,实现双赢。

  几个年轻人在虾塘边种上了格桑花。他们期盼着,当花开陌上时,梦想会离现实越来越近。但无论怎样,他们不会后悔用如花的青春,去换取梦想的实现。

责任编辑:陈莉

发表评论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文明网联盟 上海-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