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网联盟 上海-浦东 浦东文明网 -- 文明浦东我先行
35年如一日“大国工匠”精益求精
发布时间: 2016-03-10    文档来源:浦东文明网    

  近日,“大国工匠”、中国商飞公司上飞公司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组组长胡双钱荣获第二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在35年的航空技术制造工作中,胡双钱经手的零件数以万计,没有出过一次质量差错。据悉,中国质量奖是国家在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胡双钱此前已荣获过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敬业奉献模范、上海市质量金奖等荣誉称号和奖项。

  目前,C919的首架飞机正在为早日首飞做准备。在这架有着数百万个零部件的大飞机上,有80%是我国第一次设计生产,复杂程度可想而知。能够研发大型客机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在这个处于现代工业体系顶端的产业里,手工工人虽已越来越少,却不可替代,即使是生产高度自动化的波音和空客,也都保留着独当一面的手工工匠。中国商飞上飞厂钳工胡双钱就是这样一位技术人才,35年里他加工过数十万的飞机零件,没有出现过一个次品。

  胡双钱平日的工作,便是在现代化数控车床的厂房打磨一个又一个大飞机上的精密零件。55岁的胡双钱是上海飞机制造厂里年龄最大的钳工,他的抽屉里装满了老式工具。在3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里,胡双钱和他的钳工班组所在的角落并不起眼,但是打磨、钻孔、抛光,对重要零件细微调整,这些精细活都只能手工完成。

  航空工业,要的就是精细活。大飞机零件加工的精度,要求达到十分之一毫米级别。对此,在中国民用航空工业生产一线,很少有人能比老胡更有发言权。1980年,从小就喜欢飞机的胡双钱刚刚进厂,就见证了中国人在民用航空领域的第一次尝试——运十首飞。当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正式立项后,大飞机的制造又让胡双钱忙碌了起来。在他加工的零部件中,最大的将近5米,最小的比曲别针还小。

  除了日常的工作,胡双钱有时还要扮演“救火队员”的角色。一次,生产线急需一个特殊零件,从原厂调配会耽误工期,于是只能用钛合金毛坯来现场临时加工。这个重任就交给了胡双钱。这个本来要靠细致编程的数控车床来完成的零部件,在当时却只能依靠老胡的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铣钻床来完成,连图纸都没有。打完36个孔,胡双钱用了一个多小时。当这场“金属雕花”结束之后,零件一次性通过检验,送去安装。

  现在,胡双钱一周有六天要在车间里工作。胡双钱曾向媒体表示,作为一线工人,他最大的财富就是一摞摞奖状证书。今年,国产C919大飞机将迎来立项后第9个年头,他的愿望就是能再干10年、20年,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贡献。

  据悉,中国质量奖评选表彰工作主要面向基层和一线。第二届中国质量奖由国家质检总局会同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科技部等国务院有关部门,以及相关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组成第二届中国质量奖评选表彰委员会共同展开评选,共评出获得中国质量奖的组织9个、个人1名,提名奖组织80个、个人10名。

                          

                                                                   (责任编辑:陈莉)

发表评论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文明网联盟 上海-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