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习近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习近平论宣传思想工作
习近平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习近平论新闻舆论工作
习近平论互联网宣传工作
要闻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闵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根民间 非遗瑰宝融入老百姓春节生活

新春佳节,正是阖家团聚的时候。一大早,窗外的手狮舞锣鼓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阳光透过窗玻璃上贴着的颛桥剪纸照射进来,如一片碎金般撒在正埋头钩针编结的外婆身上,小孙儿坐在桌边念着朗朗上口的《沪谚》,爸爸以刀代笔,在毫厘之间精心制作上海细刻。桌上的漆器摆设也随着光线移动散发出暗金色的光泽。小姐姐纤巧的手指上挂着精致的香囊,弹奏着民族乐器,顿时屋内江南丝竹余音缭绕。外公拿出珍藏多年的京剧名家脸谱画啧啧称赞,厨房里的妈妈已经做好了香气四溢的桶蒸糕。全家相约,今天一定要去看一场七宝皮影戏!

瞧——闵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已经融入了老百姓的春节生活中,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闵行有哪些宝贝。

文化土产趣味沪谚

沪谚的中心流行区就在闵行浦江陈行地区。陈行人说话不忌土气,方言口音独特,各村宅大多有能唱善说者,逢人就能说笑的百姓不少于数百人。因此当地传说、歌谣、谚语等蕴藏量大,而且传承有序,记录丰富。亦可称为“历史的活化石”“唇间流出的文化土特产”。

20095月,沪谚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百年传承手狮舞

手狮舞,又叫手带狮舞,本地俗称调狮舞、狮子灯。一般用于新春元宵灯会、迎神赛会和喜庆节日时的广场表演。主要流传于闵行区马桥、北桥、老闵行及松江叶榭和新桥等地区。据当地民间艺人回忆,手狮舞的流传在当地至少有三、四百年历史。马桥手狮舞形态的特色,主要体现道具上。道具分大手狮、中手狮、小手狮。伴奏用鼓、锣、钗、钹、小锣等打击乐。舞狮者随着轻重疏密的锣鼓即兴发挥,有时声随舞,有时舞促声。

20095月,马桥手狮舞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独具特色

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民族乐器生产基地。早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就开始流传,坐落于七宝地区的上海民族乐器厂不仅完整保留了民族乐器的制作技艺,更是通过长久不懈的刻苦钻研,在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中融入历史、色彩、美学等元素,结合造型、雕刻、彩绘、镶嵌等工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艺术特色。

20095月,上海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江南丝竹余音缭绕

江南丝竹是传统民间器乐丝竹乐的一种,主要由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箫等丝竹类乐器组成。每逢婚丧节庆,就由千灯人用此增添喜庆或是寄托哀思。辛亥革命后,江南丝竹在上海还成立了“钧天集”、“清平集”、“雅歌集”、“国乐研究社”等组织。

20076月,江南丝竹列入《第一批闵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莘庄钩针编结技艺

只用最简单的一根针和最普通的一根线,仅靠一双灵巧的手和一幅熟捻于心的图案,以不同针法来回穿插缠绕,连线成面,镂空成型,就可编结出极有装饰感的种种立体花型,经镶嵌、拼接、组合,便有了成片、成件的制品。这种令人拍案叫绝的手工技艺,就是在莘庄经历了百余年发展历史的钩针编结技艺。如今,莘庄地区已成为上海钩针编结艺术传承、交流、展示和研究的中心。

20076月,莘庄钩针编结技艺被列入《首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5月,莘庄钩针编结技艺被列为上海市传统工艺美术技艺

七宝皮影戏跃然布上

七宝皮影戏最早起源于上海的江南皮影艺术,演员们手操皮人,借助灯光投影在白布上,随着演员的唱、念、白,生动的灯影戏跃然布上。七宝皮影俗称“皮囝头戏”,自问世起就受到了大家的喜爱。现如今游客也可在七宝老街“七宝皮影戏馆”中一睹真容。

20076月,七宝皮影戏被列入《首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华漕小锣鼓别具一格

华漕小锣鼓俗称十番锣鼓、细锣鼓、次扑汤等,主要流行于闵行区华漕镇范家桥、连家桥及七宝镇等相邻地区。小锣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打击乐,已有数百年历史。演变过程中小锣鼓的演奏特征逐渐从“以闹取胜”变为“轻打细敲”,因而别具一格。

20096月,华漕小锣鼓被列入《第二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颛桥剪纸

颛桥剪纸,俗称“刻纸”、“花样”,是颛桥地区的传统装饰艺术。颛桥剪纸在继承传统剪纸技法的基础上,又勇于大胆突破创新,将绘画中的立体透视效果融入到了剪纸艺术中,一改传统的平面剪纸为立体剪纸,创作题材也从传统的“人”、“鸟”、“花”等转向表现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川,风景独好的江南水乡,日新月异的城市新貌等作品。

20096月,颛桥剪纸被列入《第二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海派剪纸”代表之一

意念之间的上海细刻

樊星涛是上海细刻的传承人,经三十多年努力练出了细刻技艺,他的技艺被称为“绘画入格,书法入帖,刀工入法,眼功入矩”。靠着意念和静功,他以刀代笔,在毫厘之间刻下精美书法或画作。

20116月,上海细刻被列入《第三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热闹的鲤鱼跳龙门

《鲤鱼跳龙门》是一种广泛流传于江浙沪一带的传统舞蹈,相传是清嘉庆年间形成的鲤鱼灯习俗和传统龙舞演变而成的群体舞蹈,现已融入安徽制灯风格和苏北草龙技艺,分鱼龙两队,讲述鲤鱼不畏艰险,历经磨练,终于跳越“龙门”,成为遨翔四海之“巨龙”的故事,场面颇为有趣。

20136月,鲤鱼跳龙门被列入《第四批闵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颛桥桶蒸糕香气四溢

桶蒸糕是颛桥地区民间传统糕点,选料非常讲究,用上好的糯米粉和粳米粉按适当比例掺水拌合,加入适量食糖或甜品佐料,逐次装入木制糕桶后,隔水用高火连续蒸煮而成。出锅冷却可即食,糯软香甜。

20133月,颛桥桶蒸糕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家桥宣卷

苏家桥宣卷是主要流行于浦东陈行(今属浦江镇)及周边地区,发展至今已有七十余年历史。苏家桥宣卷注重本地观众审美情趣,善于吸纳其他民间艺术元素,不断丰富说表、演唱形式,从而凸显纯朴而别具韵味的特色,成为“草根性”极为明显的原生态曲艺表演。

20096月,苏家桥宣卷被列入《第二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海漆器制作技艺

上海漆器雕刻行业兴于1926-1936年。目前,仅有几位老艺人在闵行区华漕镇传承上海漆器制作技艺,以镶嵌、平磨螺钿、雕填为主。精美的漆器能使原件照射出全新的光彩,老艺人们的漆器作品已多次走出国门,代表中国在世界展会上登场亮相。

20135月,上海漆器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四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京剧名家脸谱画

京剧脸谱最早形成于清乾隆年间,民国初期时,脸谱文化在上海滩戏曲“大码头”演出中日臻完善。1940年,脸谱大师倪慰明开始观察各路京剧名角的上妆步骤,以写生方式勾摹于纸,且记谱真实、方位准确、线条精工、运笔流畅、颜料讲究,全面记录了京剧前辈的舞台用谱,大多保存至今。

20146月,京剧名家脸谱画被列入《第六批闵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神奇的摄画制作技艺

摄画是一种摄影和绘画相结合的艺术,是用特殊的色素在丝绢和宣纸上显示出不同影像,可长期收藏。是不是听起来很神奇!摄画由华国璋老师始创,而且“交大摄画”还是上海交通大学独特的文化传承课之一。

20146月,摄画制作技艺被列为《第六批闵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香囊制作技艺

香囊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传统饰物,内装“衣香粉”,清香扑鼻,俗称荷包。五彩的丝线在彩绸上被绣制出各种美丽的图案,最终缝制成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小绣囊。多以喜庆吉祥题材为主,寄托着人们祈求祥瑞、辟邪纳福、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

20166月,香囊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七批闵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闵行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可是两只手也数不完的宝贝!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根民间、心口相传,被称为生命记忆、活态文化基因。“非遗”就在我们身边,蕴含在老百姓的生活中。让我们一起走近“非遗”,传承历史文化,“非遗”的世界里有别样的精彩.(图文来源:闵行门户网站)

中央文明委成员单位
中央宣传文化单位
重点网站
地方文明网站
上海市闵行区文明办 上海市闵行区委宣传部主办
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沪ICP备11043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