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昔日臭水浜 今成景观河

来源:嘉定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7-05-17

 

    “水草可以喂猪,淤泥可以当肥料,河里还有大把大把的鱼和虾。”80岁的程企云笑着说:“那时候,自家门前的水草漂到人家那里去,可能还会引起一场小小的争夺战。”

039e54815ad24e90bef27deb19f5132d.jpg

    “每天经过学校附近的后沙泾,总能闻到一股异味……”以往,嘉定区育才中学学生的作文中常出现这句话。后沙泾的黑臭现象由来已久,沿岸市民不堪其扰。如今,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治之后,这条约1.2公里长的镇村级河道终于恢复了往昔的澄澈,还吸引了不少人到河边钓鱼。

    一条后沙泾就像一面镜子,照出岸上的种种——城市变迁、产业更迭以及人口结构变化。它从清到浊再到清的过程,折射出的是民众诉求与治理观念之变。

e1d0d5ffd25443479de62a927dbc32cf.jpg

    整治后的后沙泾

    承载过一村人的“造楼梦” 
    南邻育才中学和马陆小学分部,北临轨交11号线马陆站,隶属于嘉定新城(马陆镇)陆家社区的后沙泾夹在其间,一点都不显眼。但就是这条小河,曾经承载起一村人的造楼梦。

    “后沙泾往东通横沥河,向西通马泾河。以前村里人家造房子,就靠沙船一船一船地运来砖头和黄沙。”68岁的蒋光林站在后沙泾畔,旧时的盛况仿似就在眼前。“那时候水清得能见到底,舀起来就能喝。”

    老村民的描述中,在路桥不通、车辆稀缺的年代,穿村而过的后沙泾堪比“生命线”,“往里运化肥,往外送粮食。”

    除了交通价值,后沙泾里还有不少“宝贝”。“水草可以喂猪,淤泥可以当肥料,河里还有大把大把的鱼和虾。”80岁的程企云笑着说:“那时候,自家门前的水草漂到人家那里去,可能还会引起一场小小的争夺战。”

    淤泥都有价值,自然不愁清理难题。“捻泥捻着馄饨芯,捻到下昼吃点心。”时隔多年,蒋光林仍记得这句俚语,“意思是淤泥都被捞完了,捞到下午吃点心时才捞到馄饨芯那么一点点。你想想,那时候河里得有多干净。”

    变化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拖拉机、汽车渐渐兴起,后沙泾的对外交通价值逐渐失去。1985年,蒋光林翻建房子时,运砖的工具已是卡车。再后来,家家种地都用化肥,淤泥便成了无用之物。随着工厂日渐增多,人们逐渐从农业领域转向工业领域,养猪的人越来越少,水草也就没了去路。

    后沙泾的落寞,是城市化进程和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方圆3.9平方公里的陆家社区,前身是陆家村。这个毗邻沪宜公路和蕰藻浜的村庄,随着轨交11号线的兴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动迁工作启动之后,村民们陆续搬离。2014年,陆家村完成撤村撤队,遂成立陆家社区。在陆家社区的管辖范围内,有育苑这样的动迁社区,也有好世皇马苑这样的新建商品房小区。时过境迁,曾经令陆家村人引以为傲的后沙泾,后来竟让他们避之不及,原因只有一个:黑臭。

    造成黑臭的主要原因,除了经年累积的腐烂水草,更直接的是人为因素。在区水务部门制作的《嘉定区黑臭河道情况统计表》中,后沙泾的水质类别被归为劣五类,这是国内地表水水质分类中最差的一类。《统计表》中指出,造成后沙泾重度污染的主要因素是生活污水排放。

陆家村地理位置优越。据程企云回忆,早在20年前就有村民将房屋出租给来沪人员,此后便一发不可收。就拿如今尚未动迁的约60户人家来说,每家租户少则三四家,多则十多家,“有的人家一个月可以收一万多块钱房租。”

    肆意排放的生活污水和乱扔的垃圾,一再挑战河道自净系统的底线,后沙泾的生态系统彻底崩塌。程企云眼见着后沙泾从清到浊,心痛不已:“那么多污水和垃圾往里倒,它怎么受得了?”

e6e6dfb320bf4ea3b49e2035bc12ca6c.jpg

整治前的后沙泾

    昔日臭水浜,今成景观河

    后沙泾的问题不是个例。

    经济快速发展进程中,环境污染似乎是难以回避的“产物”。据嘉定区水利管理所工作人员顾太义回忆,大约在2014年前后,嘉定河道的黑臭现象呈爆发式出现。“大量的污染源排入河道,突破了河道承载力的临界点。”令顾太义印象深刻的是,在整治南翔镇一条不长的河道时,工作人员竟然打捞出四五个抽水马桶和一个破沙发。顾太义补充道:“高速公路、高压廊道、高铁、工厂、居住社区等建设时,不少河道被填埋,‘梗阻点’越来越多,水流自然不畅,导致河床不断升高。”

    仔细翻阅《嘉定区黑臭河道情况统计表》可以发现,相比北部地区,较为发达的南部地区黑臭河道更多,占了总量的七成左右。这并不是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毕竟造成污染的主要因素无外乎工业污水、生活污水以及水动力不足,这与一个地区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南部地区二、三产业发展较快,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催生出一系列社会治理难题,黑臭河道便是其中之一。

    河道“病”了,当然得“治”。但“治”,也要讲究方式。在过去,整治黑臭河道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黑臭现象周而复始。想要根治,就得对症下药,关键要切断污染源。后沙泾就是嘉定整个河道治理浩繁工程中的一个样板。让后沙泾重新清澈起来,是不少人的愿望,相关的治理和保护工作于前年开始正式启动。

    2015年8月,后沙泾开启治理之路,随着不久前最后一个纳管工程的完成,整治工作终于划上句号。约一年半的时间里,施工单位共疏浚河道近3.5万立方米,拆除违建2950平方米,新建护岸2154米,种植绿化1.5万平方米。以前只有10米宽的河道被拓宽至22米,河道两岸破败的岸坡和零散的荒地也被绿地取代。为了解决河道水动力不足的问题,相关部门还为后沙泾配备了一座泵站用于引水。一年多前在附近村民眼里还是臭水浜的后沙泾,如今成了一条景观河。

    事实上,与后沙泾同步启动治理的,还包括马漳河、新第二塘和马泾河,南北向的马泾河与东西向的马漳河、新第二塘、后沙泾形成“E”字型,这4条马陆集镇区域的主要河道互相通联。四条河道的整治工程耗资2000余万元,这个工程除了改善水环境,还大大提升了区域内的防汛排涝能力。

    嘉定新城(马陆镇)城建办副主任徐俊告诉记者,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将雨水引入污水管道不会产生问题,事实上这样不但增加了雨季污水处理厂的处置压力,而且雨污混流有可能造成污水倒灌进雨水管道后排入河道,从而引起水体污染。为不留后患,后沙泾沿岸一家单位被要求改造雨污排放系统。

    不止是后沙泾,“治河要治本”在嘉定已是共识。比如,江桥镇在整治里沙河的过程中,在疏浚淤泥、翻建护岸的同时还拆除逾万平方米违建,完成截污纳管2100多米。“治理‘大动干戈’,是为了真正把污染水质的根源问题解决掉,防止问题回潮。”嘉定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8de61bac1be346588a749b3b202ac83b.jpg

整治中的后沙泾(图片来源均为:上观新闻)

    不少“眼睛”盯着后沙泾

    治河难,护河亦不易。

    每天早上七点不到,陈建明便会出现在后沙泾。他撑一艘小船,在这条小河里“地毯式搜索”,不放过河面上任何垃圾。天气转暖后,水草蠢蠢欲动,陈建明就变得格外忙碌:“稍微冒点头就要搞干净,不然就会疯长。”

    7年前,陆家村人陈建明成为一名河道养护员,后沙泾就在他的养护片区内。前些年,他从后沙泾里捞出来的“战利品”除了一船又一船水草,还有泡沫塑料、尿不湿、铁丝网等种类繁多的垃圾。“简直就是一个天然垃圾桶。”他有些忿忿不平,却又无可奈何。不过,一场治标治本的整治行动之后,如今呈现在陈建明眼前的,“就像是小时候看到的后沙泾”。

    陈建明发现,这条以前鲜有人愿意接近的小河,竟然聚拢起越来越多的垂钓者。“天气好的周末,河边全是人,多的时候有上百个。”说到这里,陈建明不忘提醒一句:“有些人走了之后把垃圾留下了,这个毛病要改改,后沙泾再也经不起垃圾的折腾了。”

    守护后沙泾的“立体网络”中,陈建明只是其中一环。全面推行“河长制”后,眼下嘉定全区所有河长名单已全部公布。后沙泾的镇级河长为嘉定新城(马陆镇)党工委副书记、镇长肖伟,村居河长是陆家社区党总支书记、工委会主任宋永明。按照分工,镇级河长主要组织开展水环境治理,村居河长的任务是实现河道管理养护的常态长效。“治理已经告一段落,接力棒交到了我手上。”宋永明说,“我要做的是使河道管理养护更为规范和精细,防止黑臭现象回潮。”

    河长之外,还有不少双“眼睛”盯着后沙泾。在后沙泾的河长公示牌上,除了河长、养护单位之外,还有河道巡查员和群众监督员的名字。嘉定新城(马陆镇)是群众监督员尤忠明监督的片区,他对后沙泾印象极为深刻:“以前后沙泾泛起的恶臭让人受不了,路过的人都是捂着鼻子快速通过。现在花大力气治理好了,作为群众监督员,我们理应守护好这条河。”

    随着监督电话、“嘉定河长”微信公众号及APP的开通,嘉定市民都能成为像尤忠明这样的河道监督员。通过这些渠道,市民可以便捷地反映河道问题或建言献策。以“嘉定河长”微信公众号为例,点击“市民互动”一栏,注册后便能上传问题河道的基本信息,一旦有处理结果,水务部门会第一时间发布。在“嘉定河长”APP里,则设有河长办公、巡养大看台、市民信箱三大板块,一方面,河长可以通过APP平台掌握具体河道的管养情况、发布河长工作指令,另一方面,市民也可通过该APP向相关河长们反映河道管养情况。(上观新闻)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