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百姓说唱团:十年打磨成招牌

来源:嘉定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6-11-14

 

    随着舞蹈《七朵莲花》的演员退场,9月8日上演的2016年嘉定区百姓说唱团巡演嘉定工业区专场落下了帷幕。自从区百姓说唱团于2006年成立以来,这样送到家门口的巡演从未间断过。

    走过10个年头的区百姓说唱团,已经成为嘉定群众文化的一块金字招牌。从最初30多人勉强拼凑出一场演出,到如今精挑细选打造一台大戏,这块金字招牌的成色越来越足。

    从“演啥看啥”到“群众点单”

    绿油油的稻田是背景,忙完农活的农民是观众。在嘉定区文化馆工作的头几年,每次下乡演出时,田甜都会和同事们亲自上阵,在田间地头临时搭建的简陋舞台上翩翩起舞。

    2006年,区百姓说唱团正式成立,由此开启了10年的街镇巡演之旅。起初,由于演员稀缺,区文化馆工作人员几乎全员出动,教舞蹈的去跳舞,教声乐的去唱歌,搞技术的去做后勤保障,如此这般才勉强凑足一个30余人的团队,硬生生撑起一场演出。

    每年8月是区百姓说唱团走进社区和农村的时刻。炎热的天气抵挡不住大伙儿观看演出的热情,巡演过程中,演职人员经常是顶着烈日、冒着高温坚持表演,一场演出下来早已汗流浃背。区文化馆的声乐老师刘文旭连着4年参加巡演,时至今日他依然对往昔的场景记忆深刻,“观众太热情了,每次演出结束都会齐声高呼‘再来一个’,每场演出我几乎都会返场。”

    回忆起这段经历,如今已是区文化馆副馆长的田甜同样百感交集,不过她坦承道:“说实话,当时的演出形式比较单一,我们演什么,观众就看什么。”

f43d0eb9bde544eea2b5db449664db58.jpg

舞蹈《中国范儿》(图片来源:嘉定报)

    区文广局于2010年推出群众文化团队评估定级制度,鼓励民间文化达人上台展示,演员稀缺、节目单一的局面由此得到改善。在区级层面,百姓大舞台等比赛让市民们跃跃欲试。在镇级层面,安亭达人秀、江桥异乡风采等活动的举办,让文艺爱好者有了更多一展身手的机会。

    逐渐完善的参与及演出机制,让自娱自乐的文化达人成了“草根明星”,源源不断充实着区百姓说唱团的阵容。眼下,光是评到等级的区级群文团队就有80支,今年更是要达到百支。“以前是不挑不拣,现在演员多了,观众可以点单。”田甜说。以今年为例,各街镇共上报节目111个,经过区文化馆筛选和观众投票后,35个节目最终入围。这其中,既有《沙漠王子》这样的传统越剧,也有《忆嘉定》这样的时装表演。

    如今,区百姓说唱团的一场综合演出,演员动辄就有上百人。不光田甜这样的专业舞蹈老师不用再上场,甚至连区文化馆负责音响、灯光的技术人员,也不必场场都去。田甜告诉记者:“各个街镇的群文水平发展迅速,从团队管理到技术保障,专业素养非常高。”

    软件提升的同时,硬件同步升级。区百姓说唱团从无到有的这10年,正是嘉定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10年。10年来,他们的演出地点从临时舞台搬进了社区文体中心的礼堂,哪怕是下乡演出,场地同样不差,如9月中旬在嘉定新城(马陆镇)的巡演,地点设在樊家村餐厅,环境并不比剧场差多少。

    难能可贵的是,区百姓说唱团的节目总能紧扣当下热点推陈出新。如2008年的诗朗诵《擦干眼泪,重建家园》,再现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感人事迹;再如2009年的舞蹈《梦园2010》,将上海市民热盼世博会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坚守十年见证壮大

    “你儿子对你太坏了,我领你去法院,告他!” 嘉定镇街道福利院内一位老阿姨径直走上舞台拉住演员衣角,情绪十分激动。原来这是区百姓说唱团正在演绎现代锡剧《夜明珠》,由于剧情太精彩,观众竟入戏太深。

    台上唱戏的是区文化馆戏曲队,它的前身是嘉定锡剧团,这支解散后又重建的队伍,是区百姓说唱团建团之初的中流砥柱。

    说起嘉定锡剧团,嘉定的老戏迷肯定不陌生。这支1952年成立的队伍由于经费问题于1989年解散。早些年的嘉定锡剧团,成员们凭着两条腿走遍了嘉定的角角落落,徒步两三个小时到演出场所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当时没有音响,演员们全凭一副好嗓子,遇到晚上演出,还得靠汽油灯照明。

    嘉定锡剧团解散后,成员们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直到2004年,朱晨晓、陆维青、吴振聪、徐佳琪、徐晓5位当年的锡剧团成员再次聚首,几个人一合计,决定筹划着重新建团。重生后的锡剧团,演出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从前到农村巡演,演出结束后演员们就铺点稻草直接睡在地上,有时候还会睡在猪圈里。”当年的场景,陆维青历历在目,“现在好啦,农村拆迁了,我们在动迁小区的社区活动室演出,环境好得很。”

    化身区文化馆戏曲队加入区百姓说唱团后,陆维青们的演出形式不再单单局限于锡剧,这些年逐渐加入了沪剧、越剧等剧种。“华亭、徐行的老百姓爱听锡剧,江桥、真新的市民更喜欢沪剧。”朱晨晓告诉记者。

79040c9438fd49509eaa6a3e6185d691.jpg

    锡剧等传统剧种深受老年观众喜爱(图片来源:嘉定报)

    10年间,区文化馆戏曲队的演出剧目与时俱进,经常以百姓身边的故事为蓝本编写现代剧,《三代婆媳》、《父母心》、《夜明珠》等都是极富代表性的新剧。《夜明珠》讲述的是一位老太的2个儿子对她不孝,倒是养女对她照顾有加,这位老太拥有一件价值连城的传家宝——夜明珠,欲传给养女,儿子得知后便向老太献殷勤,老太感慨万千,最终将夜明珠投入太湖。接地气的剧情引起了很多观众的共鸣。

    这些年来,区文化馆戏曲队陆陆续续吸收了一批戏迷作为正式成员。朱晨晓说:“我们每周会举行2次沙龙活动,戏迷可以上台展示,唱得好的就有可能加入我们。”如今戏曲队已经扩展到30余人,平均年龄在68岁左右,年纪最大的77岁。“刚进来的时候连妆都不会化,更不要说走台站位了,经过老师们的指点,慢慢入了门。”今年68岁的王晴秋,就是通过选拔进入戏曲队的一位戏迷,如今已是可以独当一面的中坚力量。

    “10年走过来,我们看着团队一点点壮大,也看着嘉定群文水平不断提升,这份坚守是值得的。”朱晨晓感慨道。

    新鲜血液充实队伍

    “人们都叫我玛依拉,诗人玛依拉,牙齿白……”9月5日晚上,戬浜学校音乐教室里歌声悠扬,正在排练的是即将在区文化馆秀舞台举办专场演唱会的“180合唱团”。

    2011 年,戬浜学校平均身高1.8米的8名男教师组成“180合唱团”,在次年的百姓大舞台比赛中脱颖而出后,被吸纳成为区百姓说唱团成员。正是诸如“180合唱团”这样的新鲜血液的输入,才使得区百姓说唱团愈发壮大。

    在区文化馆艺教部任职的任冠英是“180合唱团”的指导老师。“不行,不行,一定要把声音埋在里面,再来一遍。”排练现场,任冠英中气十足,浑然忘了自己已有6个月身孕。至今,先后有4位知名的专家老师指导过“180合唱团”。团长仲崇亮告诉记者,筹划成立合唱团时,嘉定新城(马陆镇)文体中心提出培养出来的团队要为老百姓表演,这与他们的想法一拍即合。于是双方约定,一方出人,一方出力,打造一支精品合唱团,充实基层文化队伍。

    戬浜学校的体育老师吴远晴坦言,起初参加合唱团纯粹是抱着玩玩的心态,但没想到团员们都很认真,自己也就不由得认真起来。这些年来,这支团队在区百姓说唱团巡演时赢得了无数掌声,也得到了扎实的历练。在上海市新上海人比赛、上海之春新人新作等赛场上,“180合唱团”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并参加了2届上海国际音乐节开闭幕式演出。

eaceeca46a9944d7ac1fd7de6866e548.jpg

    每年嘉定区百姓说唱团巡演都能吸引近万名观众捧场(图片来源:嘉定报)

    相较于歌唱团队,传统曲艺更需要传承。黄震良是区百姓说唱团的“老法师”,鼎鼎有名的故事大王。前些年,他看着身边越来越多的孩子被漫画、游戏、流行音乐所包围,开始担心后继无人。

    在黄震良的力推下,早在2008年安亭镇便开始开办少儿故事培训班和快板班,挖掘和培养传统艺术传承人。活泼可爱的尤琪在培训班中脱颖而出,经过多年栽培,她斩获了上海少儿曲艺大赛银奖、长三角故事比赛金奖、上海市家庭故事比赛金奖等多个奖项,并一次次和师傅黄震良搭档,参加区百姓说唱团巡演。如今,六年级的尤琪也收徒弟了,开设了“小巴拉子讲沪语”课程,每周五晚上雷打不动授课,从今年4月至今已开设3期课程。

    除了尤琪,王桢是黄震良另一位得意门生,今年他和师傅参加了区百姓说唱团2场巡演。“孩子上初三了,学习压力挺大,但能参加巡演对他来说机遇难得。”王桢妈妈告诉记者,一开始王桢仅是凭着兴趣学习起了故事表演,在师傅黄震良的悉心培养下,王桢学得越来越认真,还获得了从未想过的荣誉。这次在区百姓说唱团巡演中,王桢一段评书《江姐闯关》引得台下观众一片叫好声。(嘉定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