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阮敏
2020年4月4日上午10时,举国哀悼,下半旗志哀,一场全国性哀悼活动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深切的哀悼之情。疫情之下,又是一年清明时,今年的清明注定变得格外沉重与特殊。
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清明祭扫较往年相比,不再鞭炮炸响、烟火缭绕、纸灰飞扬,人们通过敬献鲜花礼敬祖先、寄托哀思;通过行默哀礼缅怀先烈、致敬英雄。“云祭扫”“居家追思”也成为了今年清明祭扫的新模式,我们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对抗疫英雄的敬畏,用更加文明绿色的方式传达思念、哀悼之情,这种“云”端祭扫随时随刻,用网络的形式倡导我们慎终追远、珍爱生命,值得提倡。
然而,无论在线上还是在线下,清明祭扫应是亲人之间情感的交融,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延续,我们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更应推进文明祭扫,弘扬时代新风。
文明祭扫,重“诚”而不在“礼”。礼不在多,达意则灵,清明期间过多的繁文缛节、铺张浪费不仅会掀起攀比之风而且还有伤风化,阻碍了推进移风易俗的脚步。其实,清明、洁净才是清明祭扫的基本礼仪,只要诚意够了,哪怕是一朵鲜花也足以能表达缅怀之情。
文明祭扫,重“心”而不在“形”。俗话说:“祭而丰不如养之厚”。厚养薄葬才是最大的孝道,敬老孝亲讲究的是“心”,而非“形”,对在世的老人理应多尽孝心;对逝去的先人,则要倡导丧事不大操大办,用文明祭扫的方式寄托哀思。
如今,文明祭扫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网络祭扫,植树祭祀、吟诗缅怀、踏青追思等也是文明祭扫的不错选择,我们可在吟诗作赋中缅怀英雄烈士、在踏青寻春中追忆革命先辈、在种植树木中希冀万物新生……这些简朴、安全、文明的祭扫方式值得我们推崇。
清明追思,家国永念。如果说清明是追思过往的回眸,那也必定是走向新生的展望。值此清明,愿逝者安息,愿生者奋发,相信我们会有更好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