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   搜索 
中国文明总站  地方网站
长宁区文明网->长宁文明网->街镇信息
上海长宁:为国际精品城区注入更多文化温度与活力
发布时间:2022-12-09  文档来源:上海长宁文明网  关键字:长宁
【 字体:

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外观

①刘海粟美术馆外观

②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

③上海国际舞蹈中心

④舞剧《朱鹮》

“侬晓得伐,上海长宁星期音乐会又回来了!”

8月28日,一则消息吸引了众多粉丝来到位于上海市仙霞路上的长宁文化艺术中心,排队购票的热情居民绕大堂一周,让忙于星期音乐会的相关人员倍感欣喜。

去年底,为提升中心四楼剧场的观演效果和体验感,长宁星期音乐会随着剧场的改建升级,与居民群众暂别了9个月。如今,与新剧场一起华丽归来的,依旧是20元亲民的包月票价,折算下来每周听一场专业级的音乐会只需5元。这个由上海市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打造的公共文化惠民项目,自2006年4月首场至今,已经走过十三个春秋,近500场高品质的音乐会,在社区收获了大批拥趸,更培育了大批爱好者。

这是长宁区公共文化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高质量的文化设施,能满足各种口味的文化“大餐”,跨界融合的特色文化活动……涵养着国际精品城区的温度和品格。

最近一次第三方专业机构的评估结果显示,市民对长宁区公共文化场馆的满意度达96%,对长宁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满意度则达97%。对此,长宁区副区长孟庆源表示:“我们不仅有国际化的文化品牌,如高大上的舞蹈节、音乐节,也有原汁原味的传统非遗文化活动,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口味齐全的公共文化盛宴。”

近期,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组建督查组对长宁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进行了中期督查,对于长宁区示范区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

长三角一体化盘活丰厚文化“家底”

为了烹制出色香味俱全的文化大餐,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文化的力量,2018年10月,长宁区倡议并牵头建立了全国首个区域性公共文化领域合作机制——长三角地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合作机制,正式启动了长三角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一体化进程。多方合作,整合资源,为百姓寻找各地风味的“好菜”。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司长李宏认为:“合作机制的建立是适应党和国家发展战略要求、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对长三角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开创了长三角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的新平台和新思路。”

进入2019年,长宁区先后举办了“上海之春”国际手风琴艺术周长三角巡演、长三角地区版画巡展、长三角阅读马拉松等跨区域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创新工作机制、活跃区域联动,全面提升长三角公共文化的影响力,丰富了长三角地区百姓的文化民生。

今年3月,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长宁区政府主办的“2019-2020年上海市及长三角地区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采购大会”成功举办,两天内共有240家参展单位携582个产品参会,吸引了1500家采购主体、超1万人次参与观展,市民及采购方产品点赞数累计

25万个,现场成交意向金额达1.04亿元。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康文华表示:“此次文采会首次实现了跨区域举办、市区联手、长三角地区联动;首次实现了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联合参展,是公共文化及旅游产品供给侧改革的全新尝试。来自全国各地的公共文化机构聚集在一起,以更大的开放格局解决了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精准对接的实际问题。”

文采会的成功举办,有效促进了长三角地区优秀文化项目和资源的开放共享,推动了长三角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体化发展。

多元供给让全区百姓乐享“文化大餐”

如果说文采会是政府埋单为市民选购高品质的文化产品,那么丰富的文化菜单里一定少不了市民点单和社会各界的智慧与创新。深谙此理的长宁区始终认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侧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发挥各方优势,通力合作,强强联手,使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变为自下而上的多方合力,实现由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和广大市民共同参与和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为吸引多元社会主体参与,让老百姓的文化菜单有更多选择,长宁区于2018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宁区文化繁荣发展的若干政策资金管理办法》,让资金的投放更精准地对接市民的文化需求。

在长宁城市更新的过程中,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积极牵头参与,精心规划,为建筑空间注入更多文化温度和活力。愚园路公共市集将街坊老店、社区便民服务点和长宁区文化馆联合总馆“粟上海·社区美术馆分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文化更贴近百姓生活。

近年来,长宁区的群众文艺创作也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不少自主研发的“创新菜”受到众多市民的赞誉。其中,器乐作品《和·鸣》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上荣获第十八届“群星奖”,使长宁区的群文创作在国家级赛事上取得历史性的突破。长宁沪剧团、李军京剧工作室以先进典型人物为原型,先后创作了沪剧《赵一曼》《青山吟》《小巷总理》、现代京剧《社医仁医》等原创作品。《小巷总理》受邀参加中宣部、文旅部联合主办的“2019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首都观众同样反响热烈。

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陈丰表示,从新品到优品到精品,均是为老百姓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也是让广大市民共享长宁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接下来还将组织一场获奖节目的惠民展演,作为对长宁群文精品创作的一次集中检阅。

跨界融合推动“优质+均衡”发展

这些年来,长宁区延续“数字长宁”“智慧高地”的数字化优势,通过打造“智慧社区”,更好地整合全区各类公共服务资源,提高居民生活的品质。长宁区北新泾街道率先建成上海市首家“AI+社区”——“乐爱家”居民区综合文化活动室,在2019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正式亮相,活动室包括智慧书房、体魔方、智慧社区体验厅等功能区域,在全国率先打造了以人工智能5G深度应用为特色的智慧公共文化服务新亮点。

借助新技术,长宁区还打造了集信息发布、活动预约、阵地管理、云上课堂、非遗体验、互动反馈、企业服务和旅游咨询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升级版的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长宁文化云”已于今年8月正式上线。

与此同时,长宁区以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塑造长宁特色品牌为指引,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特色文化“招牌菜”,如“曼舞长宁”舞蹈品牌、连续多年举办中国“荷花奖”舞剧舞蹈诗展评展演、上海市民舞蹈大赛等等。

长宁文化也越来越有“国际范儿”,吸引了肖邦国际草地钢琴音乐节、世界音乐季、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天空”项目、愚园路国际钢琴节等高规格文化活动资源不断落地,给长宁市民就近体验异域文化魅力提供了极大便利。

长宁区一贯重视文旅融合,集艺术节、旅游节、购物节三节合一的“虹桥之秋”文化艺术节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7届。三节合一的模式使得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服务高质量融合,每年策划百余项文化和旅游活动来满足不同市民群体的文化消费需求。

长宁民俗文化中心是上海唯一一家以民俗文化命名的主题文化馆,今年6月,在新虹桥中心花园又成立了“长宁非遗传承体验中心虹桥香事馆”,它们均已成为上海市政府推荐的旅游景点。文旅的融合进一步提升了长宁区域文化软实力,打造区域文化品牌。

长宁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长宁区委副书记、区长顾洪辉表示:“目前,长宁区在推动长三角公共文化服务及旅游区域联动发展,创新搭建公共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平台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今后要以创建工作为重要抓手,打造文旅融合的长三角新样板,构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推动长宁公共文化服务‘优质+均衡’发展。”

相关链接》》

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

目前,长宁区有10个市级场馆、6个区级场馆、10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0个社区图书馆、20个社区影视厅、15个民营美术馆博物馆、22个城市公共空间、183个居民区综合文化活动室,以此构成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实现全覆盖。区属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为19.75万平方米,人均面积达0.28平方米,高于上海市平均水平。

78家文化类社会组织在长宁注册

据统计,截至目前注册在长宁区的文化类社区组织有78家,均活跃在本区域公共文化运营管理和活动中。长宁区成立了公共文化服务联盟,与上海市芭蕾舞团、国际舞蹈中心、刘海粟美术馆、上海愚园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等30家社会主体合作培育出“芭蕾大师公开课”“舞空间”“艺粟工坊”、ART愚园艺术街区等56个文化惠民项目,形成了公共文化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打造“一区两群三圈”文化格局

据悉,长宁区接下来将全力打造“一区两群三圈”的文化品牌格局,着力打造上海虹桥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整合长宁区历史文化特色和现代文化资源,建设天山路商业体剧场群、虹桥路音乐舞蹈艺术群、中山公园红色文化圈、虹桥海派文化圈、新泾江南文化圈,传承创新区域特色文化,构建美丽街区精神家园。

点赞!

长宁用文化凝聚人凝聚社区

文化,涵养着城市精神、塑造着城市品格。

不论是大院大团,还是面向老百姓的社区文化活动、社会组织,长宁区“优质+均衡”发展的公共文化建设让生活在这里的每个人都有满满的获得感。

长宁区华阳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主任 茅青

华阳社区地处中山公园商圈,我们所辐射的人群既有写字楼白领、外国人,更多的是普通居民,文化需求不同,但文化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是相通的。

如今,市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希望在家门口欣赏到高水准、口味丰富的文化大餐。由政府埋单,许多优秀公共文化产品配送到基层,社区演出一票难求,还有不少上了年纪的老人由子女推着轮椅来观看演出,作为基层文化工作者,我心里特别感动。我们身边的公共文化产品也日益多元化,暑假期间,公共文化配送清单中出现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活动,比如古法年糕制作、油纸伞制作、山楂丸制作,这些有趣又有意义的体验活动凝聚起孩子、父母、爷爷奶奶等各年龄的人群,文化真正惠及基层,成为家庭和谐、生活幸福的源动力。

上海歌舞团团长 陈飞华

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内,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歌舞团、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上海市舞蹈学校比邻而居。对专业院团而言,“场团合一”缩短的不仅是空间距离,还有艺术距离。

舞蹈中心拥有国际一流的专业舞蹈剧场和排练厅,为创作、演出提供了极佳硬件条件。除了专业演出,舞蹈中心也为我们进一步推广和普及舞蹈艺术提供了空间,比如我们和舞蹈中心发展基金会合作推出了“舞空间”公益课堂,每月定期举办公益活动,邀请老百姓近距离感受舞蹈艺术魅力。

舞蹈中心同时也是一个“文教结合”的平台,学校聘请我们的艺术家担任“双师型”导师,而我们也能为学生提供舞台实践的平台。上海市舞蹈学校作为我们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联合出品方,为创作、演出提供全面支持。

民乐重奏《和·鸣》创作者 孙彬彬

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古琴、瑞士近年诞生的新乐器手碟、澳洲土著部落传统乐器迪吉里度管、非洲果壳乐器沙克等8种不同乐器合奏的《和·鸣》今年摘得我国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群星奖,它呈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传统文化,也是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写照。

《和·鸣》创作灵感源自一次偶然的社区走访,发现了长宁一户热爱音乐的普通家庭,他们收藏的乐器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

从作曲专业的学生到群文工作者,我愈发感受到基层文化工作要从小缺口打动人,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长宁极具包容性的公共文化氛围,无疑是对创作者的滋养,也给予我们足够大的舞台,除民乐外,我还尝试创作歌曲、音乐剧小品等等。

新海文化艺术发展中心负责人 朱小虎

武夷路295号“艺空间”是武夷路城市更新首个样板,通过专业社会组织和社区文化艺术中心相结合的模式,打造街区“10分钟文化服务圈”。每天早上7点20分,身体美学“塑醒”瑜伽课在这里准时开课,成为周边白领上班前的能量加油站,错时运营降低成本,也使百姓享受更多优惠。除了瑜伽课,我们还有弗拉明戈、SW ING(摇摆舞)等专业舞蹈,以及音乐、画展等纯艺术展现和课程,借助城市更新,还能在街头呈现小型演出、花艺景观设计等丰富内容。

长宁区发展公共文化的一系列举措和良好氛围让社会组织的各个资源项目得以落地实现,从而使街区更具活力。

愚园路“艺术家驻地计划”参与艺术家夫妇

Michael和Tana

Michael出生于菲律宾,就职于旧金山州立大学,是一位跨学科艺术家,太太Tana则专注于织艺创作。

我对公共艺术装置非常感兴趣,它是真正能够落地并与社会发生关系的艺术形式。此次受邀参与“艺术家驻地计划”,我们在愚园路体验了上海当地人的生活,每天在公共集市买早点,和周边的居民、白领交流,观察城市建筑的诸多细节,感受这里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我的作品也在思考、传递我们和居住空间之间的关系。

我的太太Tana也很喜欢愚园路的生活,这里让她回想起小时候与母亲一起做衣服的时光,这种在异国他乡找到童年画面的感觉很奇妙,这让我们特别享受沉浸在这座城市中。 (来源:上海长宁门户网站)

注意:如无法下载附件,请右键“目标另存为”即可。

相关报道